春溪笛曉 作品

第 5 章(【禮尚往來】...)





霍善揣好那幾枚五銖錢往回跑,給李長生說了自己和東方朔“禮尚往來”的事。




意思就是,師父!我哨子沒啦!想要新哨子!




李長生一聽就懂,笑著應下:“一會給你做。”




霍善又跑去給他的啞巴師弟易知看嶄新的五銖錢,說要和易知對半分。但是他說完又有點苦惱地皺起小眉頭,不知五枚錢該怎麼對半!




易知搖頭,表示不用分,他用不著錢,要買什麼李長生都會給。




霍善自己拿著玩就好。




見易知不要,霍善便對自家老實師弟立下豪言壯志:“等師兄以後有多多的錢再分給你!”




易知點頭,對霍善以後絕不會缺錢這一點深信不疑。




他這個“小師兄”本來就聰明得很,做事又十分伶俐,村裡的孩子都愛跟著他跑動跑西,天天盼著他出去領著他們玩。




等霍善長大了一定也會有許多朋友。




朋友多的人一般都不會缺錢。




師兄弟兩個正說著話(主要是霍善自己說),外頭就傳來一聲吆喝:“長生叔,您要的石料到了,您瞧瞧卸到哪裡好?”




李長生還沒起身,霍善就已經噠噠噠地跑出去,朝著來人喊了聲“劉大哥”後便往那負責運送石料的牛車上看,頗好奇李長生叫人弄來這麼多石頭做什麼。




眼下不是耕地的時節,老黃牛們都從土地裡解放出來了,可以肩負起運人運貨的使命。饒是一向最任勞任怨的老牛,拖著這麼重的石料走了一路也累得不輕,霍善見狀便去拔了幾棵嫩草餵給它吃。




一邊喂,一邊豎起耳朵聽李長生和運送石料的後生說話。




李長生道:“放到前頭的空地上去就好。”




“好嘞。”劉家小子應得很爽快,朝霍善憨憨地笑了笑,牽起老黃牛往李長生指的方向走。住在村裡的好處就是地多地大,哪怕是村裡頭都不缺空地。




見劉家小子忙著往下搬石料,沒空再說話,霍善就有點憋不住了:“這是要做什麼?師父,這些石料用來做什麼?”




李長生道:“你不是喜歡吃麵食嗎?今年準備多買點麥子回來,多磨些面給你做好吃的。”




霍善奇道:“這是用來磨面的嗎?”




李長生道:“這是用來做石碾的,這兩天砌好碾道我們便去縣裡買頭好驢回來拉碾子,這樣脫殼比較快。”




麥子這東西關中人不怎麼愛吃,因為脫殼很麻煩,煮成麥飯又粗糙到難以下嚥,所以關中人一般以粟為主食,也就是後世所說的小米。




小米吃著沒滋沒味,霍善不喜歡吃,他愛吃麵餅,覺得那比較香。可餅這東西雖然好做,但麵粉不好弄,天子想吃餅都得讓人舂米。




所謂的舂米,就是讓人拿著舂米杵一杵一杵不停地捶搗,通過反覆的椎打讓穀物順利脫殼。




據傳劉邦死後,呂后將他心愛的戚夫人發配去舂米,戚夫人傷心之下唱了首相當有名的《舂歌》:“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使誰告女!”




亂唱歌的後果大家當然都知道:傳說中的人彘出現了,她手腳全被呂后剁掉,從此以後再也不用舂米。




這也從側面透露出一件事——皇宮裡的米麵也是人力舂出來的。




作為既當爹又當孃的師父,李長生慣孩子很有一套,孩子喜歡吃就多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