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溪笛曉 作品

第 13 章(【想吃胡餅】...)

張仲景的《傷寒論》記述的大多都是外感熱病,事實上很多人之所以會去看醫生,也是因為發現自己正在發熱。




張仲景這裡稱得上是半個發熱門診。




霍善坐在張仲景邊上等著患者入內,很快見識了許多奇奇怪怪的症狀。




光是出汗就有不一樣的出法。




比如第一個走進來的患者身上竟裹著厚厚的冬衣。




現在還沒正式入秋,太陽昇起來後天氣炎熱得很,怎麼看都還沒到穿冬衣的時候!




霍善看著只覺熱得慌。




“不能脫冬衣,不然出門一吹風就滿身冷汗。”患者說起話來有氣無力,整個人像沒睡醒似的。




聽到惡風症狀,張仲景心中已有決斷,不過他還是儘可能仔細地給霍善展示了完整的四診流程。




四診結束以後他才提筆給患者開了藥,對患者叮囑道:“這藥服完一劑後若是渾身出了層薄汗,後面便不必再服了;若是不出汗,那就第二天接著服,服到汗出病癒為止。”




那患者取走藥方,千恩萬謝地走了。




這個出汗患者走了,又來一個出汗患者。




這個患者是個中年漢子,症狀比前面那位更稀奇,竟是每天申時定時出汗!




他是要外出幹活的,每天下午到了申時便無緣無故大汗淋漓、不把衣服溼透不罷休,著實讓他沒法好好做事。




張仲景四診完畢,提筆給患者寫藥方。




霍善好奇地在邊上探著腦袋看著他寫。




東漢末年人們書信往來已經用上了紙張,張仲景寫方子用的也是紙。




霍善平時都是在地上寫寫畫畫,沒用過紙,也不曉得外面有沒有紙,他看來看去也只是覺得這東西寫起來很方便。




因為張仲景此前叮囑過他跟診期間不要多問無關的問題,所以他全程都乖乖地沒幹擾張仲景給人看病。




張仲景寫完藥方後看了霍善一眼,對霍善的表現格外滿意。




他將方子交給患者,叮囑道:“你回去後記得在未時服藥,也就是在你每日發病前服下去。只要提前發了汗,你這病慢慢就好了。”




趁著第二個患者出去、第三個患者還沒進來的空檔,霍善忍不住提問:“您開的第一個方子和第二個方子是一樣的對嗎?”




張仲景訝道:“你記住了?”




他剛才開的兩個方子確實都是桂枝湯沒錯。




霍善點頭,疑惑道:“不是您讓我記的嗎?”




張仲景只是想讓他留個印象而已,沒想到他看一遍就把藥方給記下了。




若說此前他們哄霍善學醫還只是想完成任務的話,這會兒他就真的生出幾分愛才惜才的心思了。




張仲景和煦地笑道:“方子雖是一樣的,服用之法卻不盡相同,有時候可能還要針對患者的情況進行藥量增減。這就譬如用同一把刀切不同的肉,有時候要橫切,有時候要豎切,有時候要用蠻勁,有時候又要用巧勁,不然你切的肉煮熟後可能又粗糙又塞牙,特別難吃。”




張仲景這麼一說,霍善就懂了:“就像賈伯伯切的肉,賈伯孃總說他白瞎了好肉!”




張仲景道:“常見病症怎麼對症用方是有法可循的,你這般聰明伶俐,只要多看看、多學學,以後肯定能運用自如。”




霍善就三四歲大一娃娃,哪有不愛聽人誇的,張仲景一誇他,他就不覺得乏味了。




他每日戌時便入睡,清早卯時醒來,睡足四個多時辰,所以這次出來跟診(玩耍)的時間還是很充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