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溪笛曉 作品

第 23 章





直至千餘年後的唐朝,孫思邈碰上這類患者依然只能治癒其中一小部分人。




孫思邈曾分析過六百多位患者的發病情況,發現同樣是惡疾大風,患者和患者之間的症狀也有極大的區別,比如有的人發病初期就已經眉發盡落,有的人病入膏肓依然眉發儼然。




眼前這位盧照鄰顯然很不幸地把不好的症狀全佔了,年紀輕輕便已經面臨嚴重的眉發脫落問題,後來更是發生了不可逆的肢體殘疾。




霍善如今只是“入夢”,倒是不怕傳染,只是系統和孫思邈幾人還是給他傳授了一些傳染病防治事項,免得他以後真接觸到這類病人後遭了殃。




要知道小孩子抵抗力可不算太好。




換成健康的成年人只是短暫接觸麻風病人倒不至於染病,只要小心別直接接觸到對方的飛沫或皮膚損傷部位就好。




霍善認真地把孫思邈他們的話都記了下來。




這時候正對著梨樹出神的盧照鄰也注意到孫思邈的歸來,忙上前向孫思邈問好:“老師。”




孫思邈朝他點點頭,邀他入內說話。即使知道盧照鄰將會遭遇何等變故,孫思邈還是認真給盧照鄰診了脈,叮囑他一些養生事項。




盧照鄰感激不已,拿著藥方買藥去了。




李時珍瞧著盧照鄰遠去的背影,給大夥分享起在後世的文壇地位:他可是傳說中的初唐四傑之一!




盧照鄰傳播最廣的一句詩應當是“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了。




霍善聽不太懂。




他趁著幾個小老頭在閒聊,伸手拿起旁邊的白紙看來看去。




說是白紙,其實算不得多白,隱隱帶著些青色,這是六朝時期盛行的造紙工藝。




唐中後期文化鼎盛,造紙業也經歷了一次大爆發,研發出來的新紙高達數百種。只是在初唐時期,大夥用的紙還是前人留下的工藝,與張仲景在長沙用的紙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這會兒沒有患者來求診,霍善便忍不住拿起紙張看仔細些。




紙張好像比竹簡好寫!




李時珍見霍善對紙感興趣,便給他科普了一下紙張發展史,表示這個紙一點都不好,後來他們用上的紙又便宜又好用,大大地降低了讀書成本。要不




然他們明代的印刷業也不可能蓬勃發展!




擱在唐代要是有人拿珍貴的紙張來印刷幾十萬字的長篇小說,還不得被讀書人罵死?




他們明代就不一樣了,光是《三國演義》就有印了好幾個版本,甚至還有不少偷偷盜印的哩!




說起來他編寫的那本《本草綱目》也是將近兩百萬字的鴻篇鉅著,老廢紙了。




當初他為了刊印《本草綱目》可是費了不少功夫,甚至不遠千里前往江蘇求當時的文壇大佬王世貞求序,可惜在他生前依然沒能成功找到願意為他印刷這本百萬鉅著的書商。




唉,沒點名氣想印書可太難了!




霍善聽得津津有味,並問他:“印刷是什麼意思?”




李時珍:“………”




閒著也是閒著,李時珍就給霍善講解了一下宋明時期蓬勃發展的印刷業。




雖然官方經常會搞點出版物管制行動,但是宋明時期的印刷風潮確實帶來了許多好的改變,像張仲景的《傷寒論》和孫思邈的《千金方》都曾被宋人從典籍之中悉心整理出來刊印成書。




否則到了明代不一定還能看到全本。




只是印刷業想要發展起來,還得先有便宜好用的紙。




李時珍表示等明晚可以帶霍善去感受一下明朝濃郁的文化氣息。




明代的造紙業可是極其發達的,紙張不僅用在書寫繪畫方面,還憑藉著價格優勢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們窗戶用紙來糊,扇子用紙來折,雨傘用紙來做,路邊賣餅的用油紙把餅包給你,連上廁所都是用草紙擦屁股。




主打一個吃餅不燙手和擦便便不傷屁股!




哪像一千多年前的漢朝人,擦屁股還要用廁籌!




一千多年前的漢朝崽霍善:?




他懷疑有人在炫耀,並且有證據!




霍善感覺寫不寫字的不要緊,印書什麼的離他也賊拉遙遠,反倒是油紙和草紙對他用處極大。




吃餅不燙手和擦便便不傷屁股,這兩點可太重要了!




於是霍善積極發問:“您知道油紙和草紙怎麼做麼?”




李時珍:?




李時珍所在的時代市面上能買到那麼多紙,哪有心思琢磨紙是怎麼造法?




李時珍說道:“回頭我帶你去拜訪工部的朋友,看看他能不能帶你去造紙作坊看看。”




出門行醫的人最不缺的就是朋友,李時珍也一樣,他雖說不上知交滿天下,真想找人瞭解一下造紙術還是沒問題的。




在明代造紙術已經不是什麼秘密技術,遍地都是大大小小的造紙作坊。何況尋常的民間作坊要藏著吃飯的本事,朝廷的作坊難道還要藏著不成?公中的東西大夥都不心疼,誰愛學學去。




霍善聽李時珍這麼說,開開心心地說道:“好!”




這時陸續有人得知孫思邈歸來的消息,紛紛帶著財帛與禮物登門求醫。孫思邈身邊的學徒們也都忙碌起來,收拾的收拾、煎藥的煎藥、整理藥材的整理藥材。




霍善跟著孫思邈刷了半天的跟診任務,




孫思邈見他面色有些疲乏,




便讓底下的學徒帶他出去買點吃的,順便逛逛大唐的長安城。




左右他們這是在“入夢”,還有李時珍他們三個跟著,倒也不怕霍善在外頭走丟。




霍善在長安城只住了兩三天,若非他纏著霍去病帶他繞城走了一圈,說不準連大漢的長安城長什麼樣都不知道。




眼下孫思邈讓人帶霍善出去走走,霍善才出了門便問人家能不能帶他走遍全長安。




那學徒便給他講,長安城有一百多坊,每一坊都和他們光德坊一般大,想花一天走完可不容易,等回來時坊門都落鎖了!




霍善知曉旁人是不會和他爹一樣慣著他的,當即乖乖跟著人往坊門方向走。




坊門前有大鼓,是坊門關閉和坊門開啟前敲的,霍善好奇地跑過去左瞧右瞧,很想上手敲一敲。可惜人家打鼓的興許就是提防他這種閒著沒事手特別多的傢伙,直接把鼓槌帶回去了。




學徒只覺一個錯眼,師父讓自己帶出來逛長安城的小孩就不見了,差點眼前一黑。




學徒這種身份,歷來都地位低下,工錢是沒有的,事情卻必須搶著幹,只有讓師父看見自己學醫的決心與誠心,師父才有可能把畢生所學教個一星半點給自己。




像這種師父讓你帶孩子,你可不能嫌棄孩子鬧騰,必須得替師父好好盯著他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