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溪笛曉 作品

26. 第 26 章 【打下就好】





真要做起來倒是不難做,《齊民要術》裡就有詳細的作餅酵法。




李時珍給霍善買了炊餅,還特地替他討來個張油紙包著,告訴他這便是吃餅不燙手的好幫手。




這玩意防油防水,有用得很!




明代的油紙傘都是用這玩意做的,很多還是繪製好傘面以後才做防水處理,花樣可多了。他們這個時代已經出現了不少專職畫家,所以衣食住行都愛搗騰點花樣上去,上至達官貴人下至黎民百姓都非常有生活情趣。




霍善摸摸油紙外頭,發現確實不燙手,再試著張嘴咬了口香軟可口的炊餅,哇,吃著熱乎得很。




果然是吃餅好幫手!




霍善道:“油紙的製法我也想學!”




李時珍道:“一會看看人家願不願意教你。”




李時珍帶著霍善前去拜訪自己在工部當差的朋友。對方得知李時珍想去造紙作坊看看,點著頭說道:“你去吧,裡頭有個叫老楊的,是我老鄉,你想了解什麼便找他問問,報我名字就可以了。”




李時珍與此人也不過是泛泛之交,得了對方這句話便也不再相擾,徑直前往隸屬於工部的造紙作坊。




得知李時珍是太醫院院判,算是個官兒,還與他們直屬衙門工部那邊有聯繫,兩人很輕鬆地被放入作坊之中。




在大明,給官方當工匠是沒什麼前途的工作,真正有本領的人都會選擇倒給朝廷錢。




因為給朝廷打工期間差不多算打白工,幹多少活兒都不給你漲工資,所以那些個能憑自己本事賺大錢的厲害工匠哪裡願意應徵?還不如花錢買回自己的自由。




之所以要花錢買自由,是因為他們的名字被登記在匠籍上,每年地方上都要統計在籍人數安排你到官府各大作坊上工。




等同於工匠要服的徭役。




所以如果你人在匠籍卻不想打白工,那自然要倒給朝廷錢!




這些情況在秦漢時期也差不多,連在每塊磚頭每片瓦當上寫明工匠名字這一優秀傳統,都是從“秦磚漢瓦”時期延續下來的光榮傳統。




其實就是把責任落實到人,幹得好了絕對不給你發獎金,出了岔子一準追根溯源找到你頭上!




既然是沒什麼前途可言的工作,工匠們幹起活來便沒什麼上進心,上頭讓怎麼做便怎麼做。至於什麼保密、什麼創新、什麼加班加點趕工,他們的積極性是遠不如民間工匠的——既沒有豐厚的薪酬又沒有上升途徑,指望他們操什麼心?




聽李時珍要參觀作坊,當即有造紙匠拿這個當由頭放下手裡的活兒,熱情地帶著他們在作坊裡轉悠。




霍善知道李時珍帶自己來一趟可不容易,馬上邊聽那造紙匠介紹整個造紙流程、邊認真地把作坊裡的各項細節都記在心裡。遇到不認得、不瞭解的東西,他還積極地跟人提問。




那造紙匠巴不得多清閒一會兒,霍善問什麼他就答什麼,一點都沒有因為他是個小豆丁而敷衍了事。




在霍善滿含驚歎的崇拜眼神中,造紙匠連許多霍善沒問到的細節都給講了。




等霍善問起油紙和草紙的製法,他就知道繼續摸魚的機會來了,徑直給他從原料選擇的差異講到加工流程的增減。甭管霍善一個三歲小孩聽不聽得懂,動嘴皮子總比干活輕鬆。




霍善確實有很多步驟都聽不懂,但他壓根不在意,他直接把對方的話統統記了下來。他準備等師父從新豐縣回來了,一五一十複述給師父聽。




仗著自己記性好,霍善連熟桐油產地在哪裡以及怎麼榨都問得清清楚楚。




聽李時珍說這東西不僅可以拿來包餅吃,還能拿來做傘。他想要一把油紙傘,下雨天可以撐出去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