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溪笛曉 作品

29. 第 29 章 【下次還想】





王粲在詩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道旁有個面黃肌瘦的婦人正把孩子扔到草叢裡,為什麼她那麼狠心拋棄自己的孩子?因為她也不知道自己接下來能到哪裡去,與其看著孩子在自己面前活活餓死,還不如就這樣母子永訣。




這就是戰亂與饑荒帶來的慘況。




即便是相對安穩的南陽,情況其實也沒好到哪裡去。




能活著,但也只是能活著而已。




哪怕各路諸侯默契地不拿南陽當戰場,東漢末年接連不斷的天災卻不會輕易放過南陽。




俗話說大災之後必有大疫,連年天災不僅帶來了饑荒與極寒,也帶來了疫病。




就拿張仲景家裡人來舉例,張家一族兩百餘口人,建安以來不到十年已經死了三分之二,每十個必有七個是死於傷寒!




一個個親人、鄰里的死亡讓是張仲景遍閱古籍悉心撰成《傷寒雜病論》,希望能讓世人不再因為傷寒而死去。




活著太難了。




霍善剛踏足新野縣的土地,就能感受到那種明顯有別於唐代長安、明代北京的蕭瑟。




連他們三百年前的新豐縣都比不過。




新豐縣非常熱鬧,各鄉吏民都安居樂業,連地裡長蟲了縣衙都要派人來知會一聲,提醒大夥要防止病蟲害。




生活在這樣的新豐縣,人們是非常有安全感的,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該怎麼活,對以後的日子也充滿盼頭。




張仲景沒帶霍善進新野縣,而是帶霍善前去育水渡頭乘船。




既然是去臨近的朝陽縣,倒是不用等大船,只消找艘乘漁家小船便好。




趕巧有輛小船停泊在渡頭前。




有個老漢在岸上收了鍋爐,正要登船。




張仲景上前問對方能不能載他們去朝陽縣。




對方聽張仲景也是南陽口音,笑呵呵地道:“上來吧,去朝陽那邊不過二十里路,眼下還是順風走,要不了多久就到了。”




路確實不遠,都說“十里一亭,十亭一鄉”,可見二十里都不夠出鄉的。




那老漢健談得很,邊搖船邊與張仲景閒談,問張仲景是去探親還是訪友。




問完了又說起自己家的情況,說是他家裡人都死咯,沒想到自己被老伴嘮叨了半輩子,老來卻是清靜了。




兒女與孫輩也都沒活下來。




幸而他還有力氣搖船,且這幾年駐守的劉府君頗為寬厚,所以他倒是僥倖活了下來。




張仲景本已管不了生前諸事,此時聽著熟悉的鄉音,不免也生出幾分悵惘來。




寧為太平犬,莫為亂世人啊!




霍善是聽不懂這些嘆息的,他一早就跑到船頭,豎起耳朵聽老漢的划槳聲與嘩啦啦的水聲,感覺風呼呼地從耳邊吹過,老快活了。




等他高高興興地吹夠了江風,才有空聽李時珍這個《三國演義》愛好者驚歎:【這老漢說的劉府君,不會是劉備吧!】




霍善問劉備是誰。




李時珍就給他介紹了一下劉備。




建安年間,駐守新野,齊活了!




據說劉備就是在這期間三顧茅廬,收穫了諸葛亮這麼個千古良相!




三顧茅廬以後估摸著就是……常山趙子龍七進七出了。




想來目前劉備、趙雲、諸葛亮都在他們方圓百里之內。




沒想到他們現在離三國名人這麼近啊!




霍善又沒讀過《三國演義》,哪裡能明白李時珍的激動心情,聽完李時珍的一連串介紹還是一知半解。




於是他“哦”了一聲就繼續興致勃勃地聽呼啦啦的風聲和嘩啦啦的水聲。




坐船真棒!




下次還想坐!




李時珍:“………”




你永遠猜不透小孩子的關注點到底在哪!:,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