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溪笛曉 作品

35. 第 35 章 【為母剛柔】





霍善緊隨其後,很快便瞧見華佗所說的那個患者。




患者是個在當地頗有名望的士大夫,已經四十多歲了,讀了半輩子書,見多了士林中的風風雨雨。




東漢末年的讀書人大家都懂的,甭管辦事能力怎麼樣,首先要比誰的名頭喊得響亮,接著還得積極參與社會活動,這樣才能順利成為蜚聲朝野的名士、掌握足夠大的話語權。




當然了,掌握這個話語權的風險也很大,比如被抓起來蹲大牢或者砍頭。




這位士大夫的前半生就是這麼精彩紛呈走過來的,本來他覺得經歷過士林這麼多年的洗禮,縱使真有一天大難臨頭也能從容應對。




結果這病才來沒幾個月他就撐不住了,苦苦求著華佗給他治病。




可見不管覺得自己意志力多麼強大,最好就是不生病。




華佗此前已經給他診斷過了,準備給這位士大夫開腹解決病灶。




其實華佗也很有醫德得告訴過這位患者,表示這病灶不致命,不切也行,反正你也只剩下十年壽命了。我就算給你切了,你也是十年就死,何必受這破腹之苦?




只要忍著這種痛區區十年就好!




患者:?????




患者堅持要華佗幫自己取病灶。




這就是漢代醫家常下達的“死亡通知書”了。不是華佗特立獨行,而是《黃帝內經》也是這樣寫的,據傳厲害的醫家能夠通過診問估量出患者的病大概啥時候要人命。




只是有的醫家說話比較委婉,有的醫家說話比較實誠而已。比如愛說大實話的華佗經常這麼告訴患者家屬:準備後事吧,就這三天/五天/十天的事了。




有時候心情好,華佗還會把死前的症狀詳細描述給患者家屬聽。




可見華佗生前沒被追著打實在不容易。




華佗簡略地把患者情況跟霍善講了。




這種治法非常傷身,一般華佗是作為最後的治療手段來使用的,若非患者自身有強烈的破腹意願,他基本不會給人動刀子。




霍善震驚不已。




居然還能把人肚子剖開嗎!




華佗道:“取病灶可以這麼取,取孩子自然也可以,只是創口可能更大,恢復起來可能更麻煩。若非摸出胎位不正、難產可能極大,這法子絕不能隨便用。”




他問霍善能不能跟。




不能的話只要自己出去玩就好。




霍善本來有點害怕,可想到自己早逝的阿孃忽地又不怕了。聽華佗說,就算是想以後讓他來操刀,也得他全程跟診一次才能獲得這方面的權限。




能多學點當然得多學點。




要是以後他身邊有重要的人遇到這種情況呢!




霍善勇敢地說道:“我不怕!”




得了霍善這個答覆,華佗心中欣慰。




他的兩個徒弟都沒學到他這方面的臨床技巧,聽李時珍說到後來這方面的技藝已經近乎失傳,只有少數醫家還敢動刀子,但他們會的大多也只是割瘡縫合之類的尋常外科手段而已。




與李時珍同期的醫家之中倒是有個不錯的後生,名為王肯堂。




王肯堂是個讀書人,還中了進士當了官,他曾因為母親生病而開始研究醫理,後來學有所成、內外兼精,他不僅會治病,還會歸納總結,曾經詳細記錄了頭面唇口損傷的縫合之法,稱得上是明代的口腔頜面外科專家了。




只是破腹這種大手術,李時珍同樣沒親眼見過。




這會兒拇指大小的三個小老頭兒站在霍善肩膀上,齊齊探頭看向患者露出來的肚皮。




華佗馬上就要把它切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