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溪笛曉 作品

42. 第 42 章 【朕也要學】





唉,還是太年輕啊,換個年紀大些、脾氣沉穩些的人來講課便不會犯這種可以輕易避免的錯誤。




司馬遷心情沉重地跟著幾個孩子前去拜見劉徹。




劉徹當了這麼多年皇帝,遠遠瞧見司馬遷那表情就知道這次授課可能不太順利。




劉徹朝霍善招手,讓霍善坐到近前來,笑著問他剛才都學了什麼。




霍善本就是學到新東西后恨不得馬上給人分享的,立刻給劉徹歸納總結:“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這句話是李時珍以前偶然感慨時說的,霍善聽後覺得很有道理。就像學醫一樣,埋頭讀醫書哪裡有讓李時珍他們帶著到處走有意思呢?




今兒司馬遷給他們講了自己遊歷的經過,霍善便記住了許多東西。




他就著“行萬里路”這件事給劉徹講起司馬遷說的那些地方風俗與傳說故事,表示自己記住了春申君的宮室超大,治水那個大禹的墳墓在會稽,以及孔子的故鄉是曲阜!




劉徹聽得微訝。




沒想到司馬遷一下午竟能給霍善他們講這麼多東西。




劉徹問:“這跟你說的‘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有什麼關係?”




霍善道:“這些地方司馬郎中都去過,所以他才講得這麼有意思。我要是去過了,肯定更不會忘記這些人了!”




他還跟劉徹討論春申君宮室超大的原因,肯定是因為他們戰國四公子都特別愛養門客,動不動就食客三千的,不把家建大點怎麼住得下這許多人!




提到食客,霍善又有了新鮮的疑問:“您說他們給食客管飯不?這麼多人的飯,得多少廚子才能做好啊!”




劉徹大言不慚:“三千人有什麼難的,你看你舅公他們帶兵打仗,哪次不是上萬人一起走?”




霍善聽後頓時對他舅公和他爹肅然起敬。




這上萬人的吃飯問題想想就特別難解決!




司馬遷:“………”




好的,他知道了,這小子不是針對他,而是在所有人面前都能把人帶跑題。




劉徹雖聽出霍善講的這些內容很多都和《春秋》無關,但也沒打算追究什麼。




太子劉據也才十歲,沒必要非逼著他猛學什麼春秋大義。多聽聽外頭的世俗人情也挺好的,就當開闊開闊眼界了。




司馬遷一顆心起起伏伏了老半天,見劉徹沒有拿他問罪的意思才終於鬆了一口氣。




他對霍善的觀感更復雜了。




要不是這小子,他本不用這麼忐忑;可同樣也是因為這小子的應答,他才免遭劉徹的責難。




而且那些事都是他隨口講的,霍善竟能記得這般清楚,而且還能囫圇著複述給劉徹聽——難怪那天他講起粽子相關的傳說故事來那般流利,原來天生有著這樣的好記性。




劉徹問了霍善,也問太子劉據以及衛登幾人有沒有收穫。




許是因為霍善做了示範,幾個小孩兒也不拘著了,都把自己印象深刻的內容講給劉徹聽,其中雖有不少稚言稚語,卻也都記住了一些往勝先賢的事蹟。




太子劉據還道:“等孩兒長大了,也想到處走走看。”




這是把霍善那句話給聽進心裡去了。




事實上劉徹自己也有出去的打算,只是太子還太小,該打的仗又還沒打完,劉徹一時半會也沒法放下長安諸事到處巡遊。




頂多只能在長安周圍到處走走。




劉徹看向一臉乖巧的劉據,心裡琢磨著過個幾年便留劉據在長安,自己出門遊遍天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