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溪笛曉 作品

第 45 章

幾個小孩浩浩蕩蕩地跑到目的地,很快被引到劉徹幾人身邊。




見霍善跑得小臉紅撲撲,太子劉據幾人也沒好到哪裡去,劉徹不由問道:“你們跑這麼急做什麼?”




霍善頭一個把氣順好了,很不見外地坐到劉徹身邊的空位上,哼哼唧唧地說道:“聽說您和舅公他們要來大閱,我們就自己找過來了!”




他還知道劉徹是皇帝,自己不能指責劉徹不帶自己。但他雖然沒把話說出口,意思卻是傳達到了:這便是山不來就我,我來就山!




劉徹樂道:“你們消息倒是挺靈通,不過你們不是應該在上課嗎?”




說這話的時候劉徹還把目光轉向太子劉據,想聽聽他們逃課的原因。




太子劉據本有些緊張,等瞧見躍躍欲試想要代他回答的霍善後又莫名放寬了心,一五一十把霍善說的炒麵之法告訴劉徹。




炒麵是熟食,帶上能直接吃,但又比煮熟的飯耐放,作為乾糧確實有優勢。石磨這東西也不是什麼特殊工藝,石頭這東西又不值錢,家家戶戶都能添置。




就是這鍋比較費鐵,但朝廷已經開始搞鹽鐵官營了,天下鹽鐵營生都握在朝廷手裡,想造幾個鍋挺容易的。既然能為制砂糖做鍋,那再為制炒麵做鍋有什麼不可以的?




何況甘蔗也不是一年四季都有的,到時候鍋空著大半年,還不是想炒什麼就炒什麼?




霍善在旁聽他們父子倆探討多造鐵鍋的可能性,一直都乖乖地沒有插嘴。等聽到“想炒什麼就炒什麼”,他才積極發表意見:“還要炒茶!”




劉徹轉頭看向他,對個三歲大的小豆丁不恥下問:“茶又是什麼?”




霍善就給他講起了茶的妙處來,乍一喝有點苦苦的,喝下去後卻滿口甘香。聽說每天吃完飯拿來漱漱口,對牙齒好;每次吃完肉喝上兩杯,還可以解膩!




茶這東西,在明代以前其實很少用炒的,喝法五花八門花裡胡哨。




據傳是明初朱元璋靠著一個破碗登基了,表示咱別整這些花裡胡哨的,炒出來的茶最香!從此明代人桌上擺著的,大多是清湛湛明汪汪的茶水。




巧的是,霍善只在李時珍那兒看到過茶,所以他現在認為茶都是要炒的。




至於那些花裡胡哨的花樣他一個都不曉得。




霍善為了更直觀地體現茶的妙處,還給劉徹背起了唐代盧仝的茶詩。




這是小老頭兒李時珍給他背過的,為了還原李時珍背詩的語氣,他還站起來搖晃著小腦袋抑揚頓挫地從“一碗喉吻潤”唸到“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劉徹聽到中間的“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便覺此物妙極了,再聽到“六碗通仙靈”,更覺茶這東西他必須要擁有了!




喝上七碗還能兩腋生風,妙啊!




“好詩!”劉徹撫掌讚道,“此詩是何人所作?”




霍善如實回答:“盧仝!”




劉徹道:“倒是不曾聽說過。”




霍善對此很有些心有慼慼焉:“我也沒聽說過,只知曉他不是我們大漢人。”




劉徹也不糾結,世上他沒聽說過的人多了去了,不差這麼一個。他說道:“那你可記得這茶長在何處?”




霍善道:“聽說南越那邊有很多,不知道別處有沒有,爹已經捎信託人在巴蜀那邊找了。”




又是南越。




劉徹心道,看來這南越是非打不可了。




正好上半年炒茶,下半年製糖,倒是不浪費。




劉徹在心裡把南越諸郡未來的生產計劃安排得明明白白,正要再和霍善繼續聊聊,就瞧見霍去病從外頭進來了。




霍去病請劉徹去檢閱上林駐軍。




今天的霍去病是正經辦事的霍去病,連衣著打扮看起來都格外正式。即使兒子突然出現在旁邊,他也儘量沒有把目光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