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溪笛曉 作品

第 113 章





沒錯,就是這樣。




蘇軾溜達出去找到了……自家三兒子蘇過,把準備在海邊養豬的打算給他講了。




蘇過:“………”




知道了,他除了要種西瓜,還要負責養豬對吧!




蘇軾見自家兒子表情一言難盡,馬上口若懸河地給他做思想工作:“這真的不是我想吃的,是霍小友想吃的,他和我聊到一種公孫弘養豬法,說很想嚐嚐看。想當年,公孫弘在海邊養豬,養著養著就悟了,後來當上了大漢丞相!你去試試看,以後說不準也能混個宰輔噹噹……”




蘇過露出了日漸與他叔父蘇轍相似的微笑:“孩兒明兒就安排下去。”




蘇軾得到兒子的回答,信心滿滿地給霍善答覆:“沒問題,包在我身上,豬養肥了我喊你過來吃。”




霍善收到蘇軾的回覆後十分感動,看來再過幾個月他們就可以在海南島吃上海鮮味的豬豬了。




這就是朋友多的好處!




必須要交多多的朋友!




霍善快樂地哼著歌兒把劉據他們領回莊子上。




接著才去醫館那邊見周山。




周山早上高熱昏迷,孫思邈給他治療過後下午就醒了,這會兒已經能自己喝粥。




霍善過去的時候,周山還要起來向他道謝。他把人摁了回去,好奇地給他查了次體,看看他病情到底如何。




其實也不是什麼大病,就是他家父母雙亡,只剩族親接濟,平時便是飢一頓飽一頓的,到了冬天更是飢寒交迫,自然容易生病,多在這邊養上一段時間便好了。









是回去以後要如何生存,對周山而言是個巨大的難題。




從孫思邈那兒聽聞這樣的動亂興許要持續近百年,小小的少年眼裡滿是迷茫。




對於莽莽歷史長河而言,百年不過轉瞬即逝,對普通人而言卻意味著他們幾代人都需要在戰亂中掙扎求生。




至少有幾百萬人將喪生於這段殘酷的動亂之中。




這意味著周山即使治好了病,回去後也不一定能活下來。




一國之病比一人之病要難治多了。




見霍善情緒難得有些低落,孫思邈寬慰道:“若是將來科舉制能順利施行,再把占城稻的推廣開去,世家坐大和土地兼併帶來的問題都會少了大半,想來不會有魏晉那種舉世昏昏的情況。”




晉朝之所以從西晉變成東晉,是因為皇室想用分封自家人來遏制世家大族,結果分出了大亂子,弄得自己內部一團糟。




要不是他們自己因為內部爭鬥亂成一鍋粥,哪會有什麼五胡亂華?




推行了科舉制,很難再出現那種把持天下人上升通道的世家大族。




同樣地,占城稻要是能引種成功,南方的土地能養活更多人,一定程度上能緩解上層貴族們大肆圈地的問題。




真要能把這兩樣東西落實到位,那種天下有識之士只敢研究玄學、世家大族橫行霸道的情況應當不會再有了才是。




只是天底下沒有萬全的制度,哪怕知道了將來可能會出現的種種厄難,他們也沒有辦法保證避免了這些可能性以後不會再出現別的問題。




歸根到底,每代人面臨的命運與挑戰還是得身在其中的人自己去應對啊。




孫思邈自己是個修道的,給霍善兩人分析起問題來也帶著幾分玄意。




霍善聽懂了。




簡而言之就是他們只管做好自己眼前的事便好,子孫後代碰上的難題就讓子孫後代煩惱去吧!




霍善非常認可孫思邈的觀點,快快樂樂地揮別孫思邈與周山去看他師父把馬鞍做得怎麼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