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溪笛曉 作品

第 223 章

霍善這抱腿大法,一般人還真難以抗拒。




李長生把他抱起來掂了掂,感覺重量沒多大變化,身體也是倍兒棒,便也沒有拒絕到底。他說道:“你上次不是想吃盤遊飯嗎?今晚就能吃上了。”




盤遊飯是宋代江南流行的一種飯食,表面上看是一盤平平無奇的白飯,實際上白飯底下埋有多種多樣的肉,比如醃魚、臘肉、烤肉等等,當然還有江南水鄉少不了的魚生。




只不過由於霍善致力於科普寄生蟲問題,所以這江夏盤遊飯裡的魚生被小炒肉給取代了。




反正普普通通一份盤遊飯,食客可以擁有多種享受,一挖一種口味,一挖又是一種口味!




時人自己都調侃說這叫“掘得窖子”。




霍善聽蘇軾給他吹噓盤遊飯的妙處,馬上就惦記上了,他也想嚐嚐吃飯挖寶的快樂!




霍善得了李長生的準話,立刻不纏人了,開始到處溜達找人講起他們今晚即將擁有的盤遊飯。




眾人也不都是跟霍善這麼愛吃的,不過聽他在那講得眉飛色舞,心裡頭自然也跟著期待起來。




倒是司馬遷有點納悶了,向霍善追問道:“我去過會稽郡,怎地沒見過這種吃法?”




霍善一聽,想到了司馬遷一十出頭就滿大漢溜達的事。




這人是真的懂怎麼霍霍錢的,先沿著屈原流放路線圖在荊楚湘湖一帶走了個遍,又跑去吳越觀摩各種遺蹟,什麼禹穴啊、春申君宮室啊,他都溜達了一遍。




要論在座的人中誰最瞭解各地風土人情,那肯定是司馬遷了!




所以司馬遷一聽這是吳越一帶的流行吃法,便忍不住找霍善刨根問底。




霍善信口掰扯:“兩鄰居之間尚且可能沒吃過對方家裡拿手菜,何況是那麼大一個吳越。”




司馬遷聽後覺得確實是這個道理,也就沒有再追根究底。




傍晚霍善就如願以償地吃到了盤遊飯,享受在盤子裡挖啊挖的快樂。




見他吃得一臉滿足,霍光等人也胃口大開,把自己那份盤遊飯吃得乾乾淨淨。




分明只是把平時能吃到的菜埋在飯底下,怎地吃起來就感覺香了許多?




忙碌的秋收過後,各縣就要派人過來進行本郡的上計。




郡國中的上計也叫做“秋冬課吏大會”,一般就開在這秋冬之際。




等本郡的上計工作搞完了,就得派郡中的一三把手前往長安進行朝廷級別的上計。整個大漢從中央對地方的管控,就是通過一重重的“上計”以及皇帝的“下詔”來實現的。




霍善去年赴任時交接的時機很不巧,只剩一個多月便是歲首了,不管是郡內上計還是赴京上計都不是由他來主持。




今年可不一樣,今年一整年都是他在當太守!




霍善時不時會去底下各縣遛個彎,頻率大概是一個月出去巡察一兩次,底下十幾個縣他幾乎都走了個遍。




一年多下來,這些到西陵城開秋冬課吏大會的縣官




自然都算是他的老熟人。




開大會除了讓各縣縣官上交年度材料、彙報年度工作以外,當太守的一般也要出面發表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的演講,勸導大夥好好把握現在、抓緊一切機遇促進江夏郡的繁榮富強。




當然,這都是基本流程,最重要的還是得進行獎懲,幹得好的縣官縣吏要上報,思想或行動落後的縣官縣吏要懲罰。




司馬遷負責給霍善講解秋冬課吏大會的具體流程,聽得霍善連連點頭,表示自己知道了。




霍善答應得太爽快,總讓司馬遷疑心他是在糊弄自己,結果一問具體細節,這小子居然倒背如流,說得比他講解時還順溜,顯見是聽一遍就記住了。




司馬遷只能暗自感慨這霍家也不知把祖墳埋哪兒了,出了一個冠軍侯還不夠,兩個小的也不一般……等會,冠軍侯其實也不大,才一十出頭。他們家祖墳冒青煙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