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溪笛曉 作品

第 273 章





張仲景和華佗兩個東漢末年人士都忍不住看向那個奶娃娃。




眼下這位一歲就夭折的幼帝作為患者被邀請過來了?!




華佗問張仲景:“你有把握嗎?要不要我回來一起會診?”




張仲景道:“現在這樣不也能會診?”




即便自己沒享受過幾天大漢的榮光,張仲景和華佗對大漢還是有點兒特殊的感情在的,這點感情面對西漢這個“前漢”還不明顯,面對東漢這個“後漢”就頗有些不一樣了。




唉,自己家裡問題再多,一般人也不想家破人亡的。




只是這位年近一歲的漢殤帝就算能活下來,對東漢局勢就能有什麼大的影響嗎?誰都不知道,也許寄望於出現“明君”本來就是挺愚蠢的一件事。




可是在封建制度之下,許多人也就只能指望“聖王出”了。




上頭不聖明,底下人想過好日子是不可能的。




李時珍和孫思邈他們對個奶娃娃倒是不太感興趣,早早散了場。




霍善便把劉隆安排到張仲景那邊去。




翌日一早他興沖沖回了城,溜達去醫學院那邊看娃。




張仲景已經通過醫館模擬了好幾種治療方案,最後選定了最有效的一種開始給劉隆治療。




霍善回到西陵城的時候,劉隆都已經從昏迷狀態甦醒過來,臉上燒出來的紅暈也散了不少,看起來是轉危為安了。




見劉隆情況還行,霍善好奇地湊過去戳戳他的臉蛋,說道:“他看起來好小啊,已經是皇帝的了嗎?”




張仲景道:“他當皇帝的時候才三個月大吧,比現在小多了。”




一般小孩子沒長到一定歲數,連太子都不會立的,怕他承受不住夭折了。像劉據是劉徹期待已久的第一個兒子,那也是等到七八歲後才將他立為太子。




現在鄧太后扶持三個月大的皇子登基,可見是沒別人適合了。




又或者說對於這位後來親自執掌大漢朝廷十餘年的實權太后來說,這位幼帝也許是最好的人選。




因為漢殤帝夭折後鄧太后迫於壓力匆忙迎立十來歲的宗室子弟為帝,待到這位新帝二十五歲時便有朝臣替他相爭了。




畢竟皇帝都二十五歲了,自己孩子都老大了,你一個沒血緣關係的太后還想抓著朝政大權不放合理嗎?




要是換成自己的孩子,且孩子才十幾歲,問題就小多了。劉隆雖然也不是她親生的,但她是漢和帝的皇后,漢和帝所有兒子名義上都是她名正言順的兒子,




說實話,對於鄧太后收攏回來這些“群臣無知者”(滿朝文武都不知道他們存在)的皇子,後世許多人都對他們的出身存疑,也對鄧太后以皇長子有痼疾為由改立最少子的做法滿懷質疑,疑心她是不是一早就打算挾少帝實現自己臨朝聽政的目的。




張仲景看著那被餵過藥後終於不再難受、睡得香甜的少帝劉隆,也不知道自己把這位少帝救過來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聽說唐代那邊出了個武則天,一度改唐為周,焉知他們那位鄧太后把控朝政久了會不會也生出這樣的想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