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溪笛曉 作品

第 277 章





鄧綏正愁前朝無人可用,聽了霍善的話後立即把這個本來就該為自己所用的專業人才記了下來。她說道:為慶賀我兒週歲,我不日將頒佈求賢令徵召天下能人志士來為朝廷效力。()”




霍善提議道:“要不順便徵召點醫學人才,我到時候帶他們義診或者出去巡診,叫他們也多積攢點行醫經驗。”




他也不是真這麼好為人師,而是醫術經他教導並認可的醫家往後再去行醫,都是能給他提供新醫案的,霍善對積攢新醫案以及開寶箱有著極大的熱情。




這點小要求,鄧綏自是不會拒絕。




她允諾會比照著霍善拿出來的參考方案組建東漢太醫署。




在唐宋之間,太醫署的職能都類似於後世的“衛生部”,需要統管全國各地的公共衛生機構。反倒是到了明清時期,太醫署基本只對皇親貴胄、達官貴人服務,對外的公共衛生職能幾乎只剩下個名頭在。




霍善已經拿到六個醫官印,對於架構一個既負責皇室和官僚醫療保健、又涵蓋公共衛生服務的太醫署早已駕輕就熟,連組建方案都能現場掏給鄧綏。




見鄧綏對自己的建議照單全收,霍善十分高興。




他也是在洛陽皇宮種了三天地,才想起這次啥正事都沒幹的,現在鄧綏答應組建個太醫署,他下次再過來時就可以收集到大量東漢這邊的醫案啦。




傍晚吃過飯,霍善見離天黑還有點時間,就領著劉隆與鄧綏一起在北宮遛彎消食。




一路上,霍善還教劉隆念張衡的《四愁詩》。




這詩寫於漢安帝駕崩、漢順帝繼位的第二年,一個皇帝的諡號是“順”,能是什麼好事嗎?那肯定不是好事。




他的執政生涯之中先是宦官當道,後又外戚專權,在位二十年間幾乎都被宦官和外戚左右,所以人家選了個“順”當諡號。聽著像誇,實則罵得挺髒!




張衡當時感覺東漢前途一片灰暗,所以寫了這首《四愁詩》,就是有名的“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




他在詩中寫了四愁,起手分別是這麼四句:我所思兮在太山、我所思兮在桂林、我所思兮在漢陽、我所思兮在雁門。




這並不是說張衡真的同時戀慕著四個美人,她們遍佈大漢每個角落,而是暗指大漢處處都是內憂外患,他空有報國之心,卻因為重重阻礙而無能為力、心煩意亂!




唉,真慘,鄧綏這根定海神針一薨逝,蔡倫當場就給人弄死了,張衡沒幾年也被人排擠走了,整個東漢的土地政策更是近乎全面崩盤。




原因很簡單,漢安帝挪走了壓在頭上的大石,馬上開始放飛自我、縱情聲色,必要的災後重建工作是一點都不搞,放任各地豪強放肆霸佔公田,以至於後來東漢的土地兼併問題一發不可收拾!




他才親政四年就把自己給玩死了,只能說還不如繼續當個傀儡皇帝。




無數人勤勤懇懇努力十幾年,只需要短短几年就能毀於一旦。真是天意弄人啊!




難怪張衡這麼愁。




鄧綏:?????




你教劉隆唸詩就教劉隆唸詩,能不能別順嘴給我講咱大漢接下來有多慘?




不想聽,真的不想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