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崇禎帝臨終遺言:“文臣人人可殺”


  崇禎帝朱由檢知道這些人都是“馬後炮”,不予理睬,低頭在御案上寫了十二個字,讓站在旁邊的司禮監太監王之心看了一下,隨即抹去。據說,其中六個字是“文臣人人可殺”,在皇帝心目中,朝政就是壞在這幫文臣手中的。

  這六個字就是他的臨終遺言。

  艱難的最後時日

  對於朱由檢而言,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的前半個月,是艱難的最後時日。在徵調各方“勤王”之師的同時,還得籌措軍餉。辦法之一是,凡是押在監獄的犯罪官僚,可以用捐獻軍餉來抵贖他們的罪狀;辦法之二是,凡是皇親國戚、高級官僚,一律按照官爵高低捐獻軍餉。前者似乎有一點效果,因為可以抵消罪狀,所謂“花錢消災”。後者卻收效甚微,因為那是平白無故的捐獻,只有皇帝身邊的太監頭目,例如王永祚、王德化、曹化淳等,礙於情面,各自捐獻了五萬兩銀子。

  其餘高級官僚個個好像“鐵公雞”——一毛不拔。閣臣魏藻德僅僅象徵性地捐獻了五百兩銀子,閣臣陳演在皇帝面前裝窮,表白自己一向清廉,從未索賄賣官,一兩銀子也不捐。那些皇親國戚們,富得流油,卻吝嗇得很,不肯為國出錢出力。皇帝派太監向他的岳父——嘉定伯周奎募捐,周奎始終沒有鬆口,氣得太監拂袖而起,丟下一句話:老皇親如此吝嗇,大勢去矣!江山丟了,你積蓄財產還有什麼用?

  太監王之心是京都有名的富翁,皇帝當面向他募捐,才忍痛捐獻了一萬兩銀子。在宮廷中撈足油水的太監,為了躲避捐獻,紛紛使出渾身解數,在各自的房屋上貼出“此房出賣”的廣告,並且把古玩、雜物擺攤出售,好像已經窮到非典賣家當不可的地步了。這些皇家的奴才們,甚至大發牢騷,在宮門上寫打油詩:“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顯示出明王朝已經窮途末路,樹倒猢猻散,一點凝聚力都沒有了,依附於王朝而飛黃騰達的勳貴們,已經離心離德。他們不是沒有錢,而是對於王朝的滅亡無動於衷。後來農民軍攻佔北京,對他們“拷掠追贓”,在嚴刑威脅之下,王之心拿出了十多萬兩銀子,陳演也拿出了四萬兩銀子,農民軍在周奎家抄出銀子五十多萬兩。

  這是一個王朝行將滅亡的不祥之兆。

  當此之際,朱由檢只能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一方面有感於吏治的敗壞,向六部和都察院發去訓誡的諭旨;另一方面為了挽回民心,發佈大赦天下的詔書,對他十七年的政績作了深刻的檢討:

  ——十七年來,遼東和中原的戰事,調兵措餉,實在是不得已的事。連年征戰,賦稅加派增多,本意是想安民,結果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是朕的過錯;

  ——貪官汙吏乘機巧取豪奪,刻意盤剝,造成民生困苦。朕深居內宮,不能體察,是朕的過錯;

  ——將領懦弱,士兵驕縱,不肯拼命殺敵,反而對百姓燒殺搶掠,視為仇敵。朕任用非人,致使毒瘡潰爛,是朕的過錯。

  在嘆息痛恨、引咎自責之後,他向百姓表示,各路兵馬已經前來勤王,加派的賦稅已經免除,一切不便於民眾的事情全部取消,要開創一個新局面。希望跟隨李自成的牛金星、劉宗敏等人,乘機反正,一概赦免,不予追究。他還表示,動亂平定以後,一定任用賢能的人治國,改革從前的腐敗政治,和大家一起維新。

  這些話流露出朱由檢企圖挽回敗局的急切心理,不能說毫無誠意,但畢竟為時已晚,無濟於事了。清初歷史學家談遷在《國榷》中評論道:這個詔書如果在去年發出,遠近臣民或許為之感動,如今形勢大變,災禍隨時都會降臨,離開都城一步都危險叢生,誰還會相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