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清王朝的開端(二)


  華北

  畿南之屠

  畿南之屠指的是公元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五月),滿清睿親王多爾袞在北直隸三河、昌平、良鄉等地進行的一次大規模屠城。根據《清世祖實錄》記載,1644年五月,大順軍西撤。滿清軍隊佔領畿南地區,強令漢族剃髮易服。當地漢族居民紛紛揭竿而起,反對滿清統治。滿清朝廷派出軍隊彈壓,對起義者和居民大肆屠戮,連老幼亦不能倖免。大約有五千人被屠殺。史稱畿南之屠。

  曹州之屠

  曹州之屠指的是公元1649年(南明永曆三年十月初四日),滿清梅勒章京賴惱、沂州總兵佟養量、臨清總兵宜永貴等在山東州曹州進行的一次大規模屠城。根據《曹州志》和《重修大名府志》等記載,1649年原明東平侯劉澤清密謀與親信李化鯨反正歸明。李化鯨部義軍佔領魯西南州縣,後為清軍三省大軍圍剿,戰敗被俘,劉、李兩人遇害。滿清軍入城後屠殺無遺。被屠殺的無辜居民人數不詳。史稱曹州之屠。

  大同屠殺

  大同之屠指的是公元1649年(南明永曆三年八月二十九日),滿清“皇父攝政王”多爾袞、“英親王”阿濟格、“敬謹親王”尼堪、“端重親王”博洛、“承澤親王”碩塞等在山西大同府、朔州、渾源縣等地進行的一次大規模屠城。

  根據《清世祖實錄》記載,1648年(永曆二年),滿清“大同總兵”姜瓖反正歸明,義軍迅速佔領晉西北、晉南廣大地區,直接威脅滿清朝廷。清廷調取華北地區絕大部分可以調派的軍隊進剿,歷時將近一年才復佔山西全境。姜瓖被叛徒漢奸殺害,大同城破,全城官吏兵民被屠殺。被屠殺的無辜居民人數不詳。史稱“大同之屠”。

  清軍實施大同大屠殺後,全城只剩下5個重案犯。滿清派來的大同知府,上書順治,稱既然沒有了苦主,就可以釋放這5個人了。這份奏摺,至今保存在第一歷史檔案館。

  參考文獻:“清人所至,無不狼藉,屍則無完膚,人則無完發,燒殺搶掠,乃賊人之便飯矣。”

  朔州之屠

  朔州之屠指的是公元1649年(南明永曆三年八月二十九日),滿清“皇父攝政王”多爾袞、“英親王”阿濟格、“敬謹親王”尼堪、“端重親王”博洛、“承澤親王”碩塞等在山西大同府、朔州、渾源縣等地進行的一次大規模屠城。

  關於朔州的這次屠城,根據《清世祖實錄》記載,“順治六年,大同、朔州、渾源三城,已經王師屠戮,人民不存”!《朔州志》:“城破,悉遭屠戮”,“王師致討,大兵臨城,玉石俱焚,家破人亡……蕩然一空”。

  汾州之屠

  汾州之屠指的是公元1649年(南明永曆三年九月至十一月),滿清“端重親王”博洛、“和碩親王”滿達海等在山西汾州、太谷縣、泌州、澤州等地進行的一次大規模屠城。

  根據《清世祖實錄》、《澤州志》和《明清史料》記載,1649年大同失陷後,滿清派出軍隊對晉南地區開展大掃蕩,在各地實施大屠殺。明朝巡撫姜建勳、監軍道何守忠等殉國。大約有四十萬人被屠殺。史稱汾州之屠。

  江淮

  涇縣之屠

  涇縣之屠是順治二年(1645)原明代涇縣縣令尹民興流寓涇縣,與本縣縣城諸生趙初浣等率眾拒清,據城堅守。清軍提督張天祿於八月十六日黎明,統鐵騎百餘,據東山發炮,城中屋瓦皆震,尹民興走脫,趙初浣等戰死。城陷,男女少長多罹難,僅遺民九十餘人。縣治官廳公署悉毀於兵火。史稱涇縣之屠或者乙酉之難。

  涇縣之屠指的是公元1646年(南明隆武二年八月十七日前後),滿清“提督”張天祿、“池州總兵”於永綬在南直隸涇縣、徽州、績溪縣等地進行的一次大規模屠城。

  根據《明清史料》等記載,1646年皖南人民不能容忍滿清政權的剃髮易服而發動起義,反抗滿清統治。義軍攻略皖南諸縣後,因兵力不足,為滿清軍隊所敗。滿清軍在皖南地區展開瘋狂的報復性大屠殺,其中以涇縣特為尤甚。大約有五萬人被屠殺。史稱涇縣之屠或乙酉之難。

  江南

  揚州十日

  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發生在清軍攻破揚州城後對城中平民進行大屠殺的事件。由於當時南明將領史可法對清軍的殊死抵抗,在同年四月廿五日(5月20日),清軍攻佔揚州後,當時大雨傾盆,多鐸宣佈在揚州城內進行了屠殺。當時的倖存者王秀楚所著《揚州十日記》中記載屠殺共持續十日,故名“揚州十日”。

  清軍攻破揚州城後進行了為期十天的大肆屠殺,史載:“諸婦女長索繫頸,累累如貫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滿地皆嬰兒,或襯馬蹄,或藉人足,肝腦塗地,泣聲盈野。”

  “初四日,天始霽。道路積屍既經積雨暴漲,而青皮如蒙鼓,血肉內潰。穢臭逼人,復經日炙,其氣愈甚。前後左右,處處焚灼。室中氤氳,結成如霧,腥聞百里。”後來由城內僧人收殮的屍體就超過了80萬具。

  比之二戰時期發生的南京大屠殺,有過之而無不及。

  嘉興大屠殺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閏六月二十六日,浙江布政使司隸嘉興府為反抗清軍暴行,嘉興民眾揭竿而起,鄉的明翰林學士屠象美、明兵科給事中李毓新主其事,降清的明嘉興總兵陳梧反正任大將軍指揮義師,前吏部郎中錢棅助餉。二十六日城陷,逃不出的居民除大批年輕婦女被清軍擄掠和一些僧人倖免外,幾乎全遭屠殺。按當時人口來推,可能約500,000餘人遇難。

  江陰八十一日

  江陰八十一日是指1645年夏江陰人民為抵制剃髮令,在江陰典史: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等人領導下進行的鬥爭。因為前後長達81天之久,故被稱為“江陰八十一日”。(參考百家講壇紀連海先生的江陰講座)

  此役,10萬江陰百姓面對24萬清軍鐵騎,兩百多門紅衣大炮,血戰孤城,抗清81日,擊斃清軍7萬5千餘人,親王3名,大將軍18名,最後城破,屠城,無一人降,城內死者九萬七千餘人,城外死者七萬五千餘人。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被後世稱為“江陰抗清三公”。後世傳紀對江陰的評價:“有明之季,士林無羞惡之心。居高官、享重名者,以蒙面乞降為得意;而封疆大帥,無不反戈內向。獨閻、陳二典史乃於一城見義。向使守京口如是,則江南不至拱手獻人矣。”此言甚當,滄江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在各地望風披靡之時,閻應元以微末下吏憑藉江陰百姓的支持,面對強敵,臨危不懼,堅持了近三個月,擊殺清寇數萬人,重挫了清軍銳氣,鉗制了清寇主力南下,推動了各地的抗清鬥爭。在城破以後,仍拚死巷戰,“竟無一人降者”。

  清初,揚州、嘉定、江陰等城,發源於老百姓的英勇抵抗,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在華夏反侵略史上留下光彩奪目的一頁。有章服之美稱之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誓不與韃子同流合汙。

  參考文獻:“滿城殺盡,然後封刀。……城中所存無幾,躲在寺觀塔上隱僻處及僧印白等,共計大小五十三人。是役也,守城八十一日,城內死者九萬七千餘人,城外死者七萬五千餘人。”《江陰城守紀》

  嘉定三屠

  嘉定三屠,指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順治二年)清軍攻破嘉定後,清軍將領李成棟三次下令對城中平民進行大屠殺的事件。

  清軍頒佈剃髮令,嘉定百姓拒不從命。鄉紳侯峒曾帶領嘉定紳民起義反清,清吳淞總兵李成棟立即領兵五千來攻。

  嘉定城城破,李成棟下令屠城,市民之中,懸樑者,投井者,投河者,血面者,斷肢者,被砍未死手足猶動者,骨肉狼籍。婦女們慘遭強姦。如遇抵抗,軍隊就用長釘把抵抗婦女的雙手釘在門板上,然後再肆行姦淫。大屠殺持續了一天,直到屍體堵塞了河流,大約有三萬多人遇害。李成棟率軍離開嘉定城。

  但嘉定城的劫難仍然沒有結束。李成棟大屠殺後的三四天,僥倖逃脫的嘉定的倖存者開始溜回城裡。他們回城後在一個叫做朱瑛的義士領導下,重新集結起來,共兩千多人。朱瑛領導著倖存者們在這座殘破的城市展開了一場反屠殺運動,處死了歸降清軍的漢奸和清軍委派的官吏。

  李成棟又領著軍士直殺入城裡,把許多還在睡夢中的居民殺個精光,積屍成丘,然後放火焚屍。清軍殺得興起,嘉定又慘遭“二屠”。

  二十多天後,原來南明的一個名叫吳之番的將軍率餘部猛攻嘉定城,周邊民眾也紛紛響應,殺得城內清兵大潰出逃。不久,李成棟整軍反撲,把吳之番數百士兵砍殺殆盡,順帶又屠殺了近二萬剛剛到嘉定避亂的民眾,血流成渠,是為著名的“嘉定三屠”。

  參考文獻:“市民之中,懸樑者,投井者,投河者,血面者,斷肢者,被砍未死手足猶動者,骨肉狼籍。”清兵“悉從屋上奔馳,通行無阻。城內難民因街上磚石阻塞,不得逃生,皆紛紛投河死,水為之不流。”“日晝街坊當眾姦淫。”有不從者,“用長釘釘其兩手於板,仍逼淫之。”,“兵丁每遇一人,輒呼蠻子獻寶,其入悉取腰纏奉之,意滿方釋。遇他兵,勒取如前。所獻不多,輒砍三刀。至物盡則殺。”(《嘉定乙酉紀事》)

  常熟大屠殺

  “通衢小巷,橋畔河干,敗屋眢井,皆積屍累累,通記不下五千餘人,而男女之被擄去者不計焉。”“沿塘樹木,人頭懸累累,皆全發鄉民也。”(《海角遺編》)

  崑山大屠殺

  崑山之屠的時間是是公元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七月初六日),崑山縣人民殺該縣清委知縣閻茂才,起兵反清,引起滿清“吳淞總兵”李成棟、“刑部侍郎”李延齡在南直隸崑山縣進行的一次大規模屠城。

  根據《歸莊年譜》、《顧炎武年譜》和《研堂見聞雜記》記載,1645年滿清軍隊進攻崑山縣,崑山縣紳民在原鄖陽撫院王永祚等人倡義下,起兵反清。顧炎武、歸莊等愛國志士都積極參與義舉。七月初六清軍攻陷崑山後,大肆屠城。大約有四萬人被屠殺。史稱崑山之屠。

  參考文獻:“總計城中人被屠戮者十之四,沉河墮井投繯者十之二,被俘者十之二,以逸者十之一,藏匿倖免者十之一。”(《昆新兩縣續修合志》卷五一兵紀),“殺戮一空,其逃出城門踐溺死者,婦女、嬰孩無算。崑山頂上僧寮中,匿婦女千人,小兒一聲,搜戮殆盡,血流奔瀉,如澗水暴下”!((研堂見聞雜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