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農民軍領袖黃巢的醜陋面目


  多少年來的中國歷史教科書,都把黃巢定性為:唐朝末年為了反抗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帶領無法生存的農民進行大起義的革命領袖,是帶著耀眼光環的正面形象。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從黃巢的《不第後賦菊》詩: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儒生在屢次科舉不第之後,發出的殺氣騰騰的誓言。若干年後,這個儒生實現了自己這個充滿血腥味的誓言,真的做到了“我花開後百花殺”。於是,數百萬人在他的屠刀下喪生,數十萬人被他和他的部下用舂碾搗磨成肉醬而大快朵頤。這個曾經的儒生與販私鹽的頭領,就是被如今的教科書描繪成唐末農民大起義的領袖,實際是吃人魔王的黃巢。

  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黃巢響應王仙芝,成為唐末那場農民起義的發起人之一,並在王仙芝戰死後,成為農民起義的領袖。這個從一介書生,到販私鹽頭領,再到農民起義的領袖,最後成為食人魔王的人的變化,是一言難盡的。

  某認為,暴民往往是因為暴政而產生的,如果能夠吃飽穿暖,絕大多數人是不會去當那個把腦袋別在褲腰上的暴民的。

  但黃巢卻是那個絕大多數人的例外。祖上三代以販私鹽為業的黃巢,家境殷實,吃得飽穿得暖。他之所以成為暴民,只是因為他想造反,想成為暴民,就像他當初的誓言一樣,“我花開後百花殺”。這或許是他屢次名落孫山之後,對社會不滿而產生的極端復仇心理,也或許是他後來不加選擇地實施屠殺破壞的主要原因。歷史規律證明,沒有信仰的農民起義,往往在小有成就之後就走向衰落。秦末的陳勝如此;漢末的張角如此;明末的李自成如此;清末洪秀全也如此,黃巢當然也不能例外了。

  起義之初,黃巢和他的義軍可謂愛民如子,甚至因此獲得“率土大將軍”的美稱,這種情形一直維持到他攻陷長安。唐僖宗廣明元年(公元880年)十二月五日下午,當黃巢前鋒未受到任何抵抗,順利進入長安城時,唐金吾大將軍張直方,率文武官員數十人至灞上迎接浩浩蕩蕩的起義大軍。義軍將士皆披髮,束以紅綾,身穿錦袍,手執兵器,簇擁黃巢而行。而黃巢則乘坐黃金肩輿,威風凜凜地招搖過市。“甲騎如流,輜重塞塗,千里絡繹不絕”。對唐末酷政已忍無可忍的長安市民夾道歡迎黃巢和他的起義軍,黃巢們也被當時的氣氛感動得涕淚縱橫。樂文小說網

  黃巢的副將尚讓一再告諭市民說:“黃王起兵,本為百姓,非如李氏不愛汝曹,汝曹但安居無恐。”義軍將士在街道上每遇到貧民,“往往施與之”,很有幾分“黃巢來了不納糧”的意思。

  以至民間甚至編出“正月十五掛紅燈”,“端午時節插艾草”的故事來褒頌黃巢和他的起義軍。

  但是,從廣明元年(公元880年)十二月十二日,黃巢進入太清宮,並於翌日,在含元殿登上皇帝寶座,建國號“大齊”,建元為金統起,作為分界線,黃巢和他的起義軍就此變質了。黃巢幾乎全盤接收了唐末的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封其妻為皇后,尚讓、趙璋等為宰相,鄭漢璋為御史中丞,皮日休為翰林學士,孟楷、蓋洪等為尚書左、右僕射兼軍容使。並下令:唐官三品以上全部停任,四品以下則官復原職。可見,大齊是由農民軍文武官員與唐朝官員混合而成的一個政權機構。農民軍憎恨官吏,對唐宗室、公卿士族實行嚴厲的鎮壓政策,“殺唐宗室在長安者無遺。”唐宰相及左僕射、右僕射、太子少師等藏匿民間,被義軍搜出後“皆殺之”,連投降黃巢的左金吾大將軍張直方因匿公卿於夾壁牆中,事發後亦被殺。黃巢這時露出了他“我花開後百花殺”血腥的崢嶸面目。他的起義軍,則開始像強盜一樣在長安街頭殺人越貨,搶男霸女。或許他們本來就是明火執仗,肆意妄為的強盜。在黃巢的統治下,老百姓連基本的農耕作業都已無法進行下去,相當一部分地區出現了“赤地千里”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