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江陰地區永遠的痛!


  江陰(現江蘇省無錫市的江陰市),因地處“大江之陰”而得名,是一個地理上的小縣級市,南北寬七十里,東西長一百四十里,其北濱大江,東連常熟,西界武進,南界無錫、陽湖,位置重要,乃是山水交會之地,且土地肥沃、產量奇高,每年輸出糧食六萬多石,賦稅十多萬兩白銀,富庶繁榮。

  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在這裡駐軍,俯臨大江,觀其如鵝鼻截江,火脈直射金山,曾有過建都的意向。

  江陰民風淳厚,敦禮讓,尚氣節,輕富貴,崇自由。有明一代,如徐麒一類不願入朝為官者比比皆是。而忠臣義士,也不乏其人。如正德朝,宦官劉瑾擅政誤國,在朝任職的三位江陰人:主事黃昭、御史貢安甫、史良佐,就因以挽死諫、以奏章忤,被稱為“江陰一時三忠”。天啟朝“東林後七君子”中的繆昌期、李應升也是江陰人氏。

  弘光政權傾覆,清廷悍然發出剃髮令,所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要求江陰全縣民眾必須剃髮。江陰民眾,風骨錚然,拒不剃髮,因此遭到了清廷數十萬大軍的瘋狂進攻。

  孤城江陰在堅守了六十多天後,城內物資已經嚴重匱乏,每人每天只能吃兩頓稀粥強撐苦熬。

  為了激勵士氣,振作軍心,一天夜裡,城主閻應元選擇勇士千人,飽食一頓,趁黑出南門劫營。勇士們或拿板斧,或拿短刀,或用扁擔,突入清營亂殺一通,等清軍其他營前來相救,閻應元已經帶兵入城了。

  (現在現存的江陰文廟十分明顯的體現出如今江陰的文化氣息依舊濃厚,有興趣的話可以去觀摩觀摩。)

  八月初八,秋風怒號,秋雨暴瀉;江陰士民站在雨中守城,任憑炮打,一點投降的意思也沒有。夜半,城中善於游泳的勇士偷渡過外城河,釘死清兵的炮眼,拖緩清軍的攻勢。城裡也抓緊修繕城垛,其中南城的城牆比原來還高了三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城內的戰鬥力越來越弱。

  初九日,閻應元預先派人將麥子磨成麵粉,製造月餅。

  十二日,城中的石灰快沒有了,對於被炮火炸燬的城牆已經難以修繕了,糧食也漸漸供應不上了。

  從十三日起,閻應元開始放發賞月的物資,一直髮到十七日。

  中秋之夕,城中百姓帶上僅剩的酒水登城,舉杯痛飲。諸生許用仿楚歌,作五更傳曲,交給善於唱歌的人登高傳唱,配以笙笛簫鼓相和。當晚,天無纖翳,皓月當空,清露薄野,劍戟無聲。又有一個名叫黃雲江的弩師在西邊的敵樓操起胡琴。在笙笛簫鼓琴的配合下,歌者放聲高唱,歌聲悲壯,響徹雲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