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吾大唐孤懸海外有遺忠


  由於唐玄宗李隆基晚年的昏聵,內用佞臣李林甫、楊國忠,外用叛將安祿山、史思明,在755年造成安史之亂的爆發,國家勢力一潰千里,使得伊斯蘭勢力進佔西域,從而使中華文化近500年無法佔領西域,這才使得伊斯蘭一統中亞、西域,造成今天的新疆各族都被伊斯蘭化。

  安史之亂後的西域歷史

  公元753年前後正是唐朝經營西域的全盛時期,但是此後隨著國內政局的的劇烈變化,唐朝在西域的勢力也大大衰退,由高峰跌入了低谷。755年(天寶十四載),唐朝國內爆發了有名的安史之亂,由唐朝蠻族將領安祿山、史思明率領的東北邊疆叛軍長驅南下,攻陷東、西兩京(洛陽,長安),唐玄宗愴惶逃出長安,南下四川盆地。玄宗的兒子肅宗在靈武繼位之後,調集西北邊軍勤王平叛,守衛西域的安西、北庭節度使屬下的邊兵也被大批調往內地。

  據記載,756年(至德元載)有三支西域唐軍被調回內地,其中李嗣業、段秀實率精兵五千,"安西行軍司馬李棲筠率兵七千,馬磷精兵三千,三支軍隊共一萬五千人返回鳳翔,參加了收復長安的戰爭,以後在此基礎上組成了戰鬥力很強的鎮西北庭行營。(見《新唐書》各人傳記)

  除了西域邊兵之外,唐朝還徵發了西域各國本地的軍隊幫助平叛。《資治通鑑》卷218記載,756年肅宗在徵發拔汗那兵馬的同時,又使拔汗那"轉諭城郭諸國,許以厚賞,使從安西兵入援。"明確見於記載的有于闐王尉遲勝率領的本國兵馬五千(《舊唐書·尉遲勝傳》)。

  另外與拔汗那一起發兵的還有大食等國。最晚到757年(至德二年)正月以前,他們就已經行進到了河西地區(《資治通鑑·卷219》)。

  到了758年(乾元元年)秋天,吐火羅葉護烏那多與西域九國首領來朝,請求"助國討賊",肅宗派他們赴朔方行營效力《冊府元龜》卷973《肋國討伐》,參見《新唐書·吐火羅傳》。西域邊兵大批內調,對平定安史之亂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卻大大削弱了唐朝在西域的勢力。

  這時西域的外部威脅主要是大食和吐蕃,西域防禦能力的衰退,給他們提供了入侵的時機。但是大食勢力並沒有趁機東進,而是派兵助唐叛亂,這說明大食從一開始就無意(或無力)進入蔥嶺以東的地區。對吐蕃而言,這時唐朝不僅僅是撤回了安西、北庭的邊兵,而且也調回了隴右、河西防備吐蕃的軍隊,入侵隴右、河西要比進攻西城便捷得多,也有利得多,於是吐蕃大舉進攻河西。在這種形勢之下,西域反而得以保全,孤軍堅守了將近半個世紀之久。

  到763年(廣德元年)時,吐蕃軍隊已經攻陷蘭、廓、河、都、洮、岷、秦、成、渭等州,佔領了河西、隴右的大部分地區(《資治通鑑·卷223》)。

  此後西域守軍與內地的聯繫斷絕,但仍然奉唐正朔,堅守西域。

  大概到了768年(大曆三年)左右,西域守軍又與朝廷恢復了聯繫,朝野上下對他們"忘身報國"的精神感動得"酸鼻流涕"、唐代宗下詔褒獎,並向西域唐軍通報內地情況,讚揚他們"不動中國,不勞濟師,橫制數千裡,有輔車首尾之應。以威以懷,張我右掖,凌振於絕域,烈切於昔賢。微三臣(指河西節度使周鼎、安西、北庭都護曹令忠、爾朱某)之力,則度隍逾隴,不復漢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