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古代中日的首次軍事對戰


  在古代中日兩國交往的歷史長河中,雙方曾發生過幾次直接軍事對抗。

  公元663年的白村江(今韓國西南部的錦江)海戰,是中日之間的第一次正式交鋒。正是這次戰爭,影響了中國、日本和朝鮮半島國家的歷史發展進程,改變了當時的東亞國際關係格局。

  戰火緣起朝鮮半島

  公元4世紀,朝鮮半島形成高句麗、百濟、新羅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百濟因受到高句麗和新羅的威脅,想借日本之力進行對抗。日本則企圖利用這種形勢,在朝鮮半島建立自己的統治勢力。4世紀60年代,日本大和(奈良)朝廷出兵侵略新羅,征服弁韓之地(今韓國慶尚南道),設“日本府”進行統治。百濟由此成為日本的朝貢國。4世紀末,隨著日本國土統一、國力增強,大和朝廷又多次入侵朝鮮半島。

  公元594年,高句麗、百濟、新羅開始向隋朝朝貢。日本也於公元600年向隋朝派遣使節。公元622年,唐朝與高句麗、百濟、新羅建立冊封關係。

  7世紀中葉,朝鮮半島紛爭升級。公元655年,高句麗與百濟聯合進攻新羅,新羅向唐朝求援。

  公元660年,唐高宗派大將率水陸聯軍13萬前往救援,大敗百濟,俘獲其國王。同年九十月間,百濟遺臣兩次遣使日本朝廷,請求援助,並要求送還在日本作人質的豐璋王子。大化改新後的日本,開始由農奴制向封建制轉化。為了轉移國內守舊勢力的鋒芒和人民群眾的不滿,擴大在朝鮮半島的影響,日本藉機出兵朝鮮半島。於是,朝鮮半島的糾紛擴大為東亞地區的國際爭端。

  中日激戰白村江

  公元661年正月(農曆,下同),日本齊明女皇和中大兄皇子(後來的天智天皇,公元668年即位)親赴九州,欲統兵渡海西征,但齊明女皇因旅途勞頓,於當年七月病死,出征計劃被迫推遲。八月,中大兄皇子監國,令先遣部隊及輜重渡海。九月,5000日軍護送百濟豐璋王子歸國即位。公元662年正月,日本向百濟贈送大批物資。同年五月,日本將軍率舟師170艘增援。日本本土則“修繕兵甲、各具船舶、儲備軍糧”,隨時準備渡海作戰。

  公元663年三月,日本又增兵2.7萬人,唐朝也任命右威衛將軍孫仁師為熊津道行軍總管,統軍7000進駐熊津城(今韓國公州)。五六月間,百濟君臣之間發生嚴重內訌,實力銳減。唐軍與新羅軍隊趁機調兵遣將,於八月十三日包圍了百濟王所在的周留城(今韓國扶安)。至此,慘烈的白村江海戰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