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慈禧為自己修花園而挪用鉅額海軍軍費!


  慈禧挪用鉅額海軍軍費為自己修建頤和園並興建“三海工程”(北海、中海、南海),是晚清政局腐朽透頂的一個最明顯的標誌。

  在內憂外患不斷、財政幾瀕破產、統治岌岌可危可說已到朝不保夕的險境之中,她竟能動用鉅額軍費為滿足自己“頤養”、遊樂之慾而大興土木、修建奢華園林,且無人敢於勸阻,不得不說,大清王朝的“氣數”將盡了。

  不過,以慈禧的權柄獨操、連皇帝都可玩弄於股掌上的“獨尊”地位,從來是“朕即國家”、視舉國為其私產,可以從各方各面撥錢為自己建園修海,為何獨獨“看中”創建伊始的海軍、偏偏要動用海軍軍費?

  箇中緣由,頗耐人尋味。慈禧性喜享樂,曾幾次想重修剛被英法聯軍焚燬的圓明園,但終因花費實在太巨且在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環及李鴻章等一批王公大臣或明或暗的聯手反對下不了了之。此後,“修個花園”始終是她的一個“情結”。到了1877年冬,在慈禧的幾次打壓下,奕訢已經失勢,奕環卻日漸得寵。或許是為了彌補當年曾經反對重修圓明園之“過”,使自己在慈禧面前更得寵幸,奕環就想以在昆明湖邊設機器局的名義為慈禧重建與圓明園一同被焚、原建於乾隆年間的清漪園,但為人所阻,未得實現。

  不過,奕環此後卻一直惦記著為太后“修園”邀寵。耿耿於心,將近十年。1886年,慈禧藉口即將結束垂簾聽政,想建個花園以“頤養天年”,而這時早已主持軍國大計、受命總理新成立不久的海軍衙門事務的奕環奉慈禧之命巡閱北洋海防時卻心生一念,找到了為慈禧修園的最佳理由,趕忙上了《奏請復昆明湖水操舊制折》。原來西漢時期,雲南滇池有個昆明國,漢武帝為征伐昆明國,特在首都長安挖掘了一個大湖,名為昆明池以操練水軍。而乾隆皇帝以為母親祝壽、興修水利和操練水師之名,將京城西北的甕山泊據漢武帝挖昆明湖的典故擴改為“昆明湖”,健銳營、外火器營曾在昆明湖進行水上操練。在昆明湖練水師當然是“形式”大於“內容”,頗有些皇家觀賞、娛樂性質,所以此制後來便被廢除。據此,奕環在奏摺中提出:“查健銳營、外火器營本有昆明湖水操之例,後經裁撤。相應請旨仍復舊制,改隸神經營,海軍衙門會同經理。”當日即奉接“依議”的慈禧懿旨。這樣,一年前剛剛成立的海軍衙門就負責起恢復在昆明湖“水操”“練兵”的舊制。

  名為“水操”,實為給太后修園,慈禧當然明白此意,所以才會當天即批同意。在昆明湖“水操”,皇上和皇太后自然要“幸臨”,各種設施自然不能簡陋,所以奕環另一份奏摺中“順理成章”地寫道:“因見沿湖一帶殿宇亭臺半就頹圯,若不稍加修葺,誠恐恭備閱操時難昭敬謹”,因此“擬將萬壽山及廣潤靈雨祠舊有殿宇臺榭並沿湖各橋座、牌樓酌加保護修補,以供臨幸”。修園就在恢復水操舊制和籌建昆明湖水師學堂這種冠冕堂皇的名義之下正式開始,經費自然從海軍出。

  人人明白這是“掛羊頭賣狗肉”,翁同龢在日記中諷刺道:“蓋以昆明湖易渤海,萬壽山換灤陽也。”

  “渤海”指北洋水師的主要防區;“灤陽”是承德的別稱,指實際是修建類似避暑山莊一樣的行宮別館。

  1887年1月末,昆明湖水師學堂的開學典禮竟“不避嫌”,與專門為慈禧太后過生日受賀而建的金碧輝煌、氣勢宏大的排雲殿上樑典禮同日舉行;3月中旬,清廷以光緒的名義發佈上諭,將清漪園改名為頤和園,不久水師學堂的內、外學堂先後竣工,還安裝有電燈、鍋爐房等“現代化”設備。給“老佛爺”造園當然是頭等大事,有關官員自不敢有絲毫怠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