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乾隆年間菲律賓群島還差點併入中國?


  菲律賓在漫長曆史時期內,其境內7000多個島嶼上雖有人居住,但並未形成國家形態,而最早到達菲律賓群島的國家力量,是中國三國時期的東吳。

  公元226(吳孫權黃武五年),東吳官員,宣化從事朱應、中郎康泰浮海巡撫東南亞,前後歷時數十年,抵達過越南、柬埔寨和南洋群島等地,也曾到過今天菲律賓境內的臣延、耽蘭和杜薄。由於康泰回國後著有《吳時外國記》(俗稱“扶南傳”,扶南即柬埔寨),這本書雖然早已亡佚,但裴松之注《三國志》時有所引述,《晉書》中也有提及。此次“出訪”的目標是扶南,菲律賓各地僅是順風路過,因此中國此時對菲律賓,也只能說是“到此一遊”,去過而已。

  隋唐時期,中國航海業空前發展,南方大港泉州十分繁榮,海船和航海設備也大為進步,已出現了中國-菲律賓之間的較固定海上貿易航線。由於風浪、潮流的關係,這條航線並非從福建沿海直接前往直線距離最近的呂宋島(即今菲律賓群島中的呂宋島),而是從泉州出發,先繞過海南島,沿越南海岸線抵達越南南部的占城,然後繼續沿海岸線南下,在馬來半島一帶橫渡南海,抵達加里曼丹島的渤泥(文萊),再從文萊北上,抵達今天菲律賓的蘇祿群島和棉蘭老島一帶。

  還應看到,唐代“海上絲綢之路”十分繁榮,但菲律賓群島卻只是這條海上黃金航線的一個並不起眼分支。菲律賓列島人煙稀少、經濟落後,中國的大宗輸出產品(絲綢、瓷器、茶葉),當地市場容量有限,而當地出產的水果、香料、海產品等,其它南洋地方也不難買到。這條航線最重要的意義,是開闢了一條中國福建沿海居民遷徙菲律賓的通道,此後幾百年間,呂宋等地逐漸聚集起不少華人,他們經商、務農,甚至成為海盜,在當地居住下來。

  菲律賓第一個國家的第二代東王葬在山東

  唐、宋、元三代,中國官方對菲律賓群島的興趣似乎並不大,一直到明初這種局面才開始改變。1405(明成祖永樂三)年,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在前往渤泥途中經停呂宋,在當地見到許多福建僑商,並應僑商請求,任命福建晉江籍華僑商人許柴佬為呂宋總督,此後直到1424年,呂宋島的最高行政長官都是這位華僑商人。

  從理論上講,這17年是菲律賓和中國關係最直接、最密切的時期,因為此時呂宋最高行政長官是中國人,最高行政機構法理上直屬中國明朝中央政府。但實際情況卻遠沒這麼誇張:鄭和許下的不過是“紙上富貴”,既沒有給兵,也沒有派員,而許“總督”所能依靠的,不過是聽命於己的一些商人、同鄉和夥計,所能控制的不過是商埠周圍一小塊地盤,廣大島嶼上絕大多數土地、人口他們既不能統治、管理,也無法徵收賦稅,甚至彼此間都未必知道對方的存在。1424年明成祖去世,明朝對外政策發生劇變,耗資巨大的“下西洋”因內部激烈爭議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