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鼓勵兒媳與兒子離婚的老王


  常言道,寧拆一座廟,也不破一樁婚啊!可是呢,古代卻出了這麼一位,積極鼓動兒媳與兒子離婚的人。各位該說了,莫不是他腦子進水了,不然就是另有企圖唄。

  哎呦喂,乖乖,你可別往那歪裡想,人家是那一頂一的大好人哎。此人並非旁人,正是北宋時期大名鼎鼎的改革家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世人也叫他王荊公,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改革家。他自幼就學習刻苦,手不釋卷,有超強的記憶力,是個極具才華的人,若不是他一生都致力於政治改革,說不定早拿“諾貝爾”文學獎了,呵呵。他這人啊,特愛看書,即使做地方官的時候,也堅持不懈。

  在擔任常州太守期間,他除了處理政務之外,業餘的時間就是讀書,而且,他還不屬於那種水過地皮乾的類型,凡他看過的書,都要認真反覆的研究、思考。由於他經常思考問題的緣故,所以,素日的表情就顯得格外嚴肅了,很少露出笑容。久而久之呢,人們便也習慣了他的這種神情。

  有這麼一天呢,單位裡舉辦宴會。正當演員表演滑稽戲的時候,王安石卻忽然笑出了聲兒。下屬官員因此而重重賞地賜了演員,並誇獎說,你的表演能讓太守露出少見的笑容,實在是難得呀,理應重賞,理應重賞!

  但是也有的人不相信王安石的笑容是演員的功勞。因為平日有比這次表演更可笑的事,也沒見太守笑過。為了證實一下,那人就在事後找機會問王安石,您那天在宴會上為什麼發笑呢?

  王安石回答說,哦,當時我突然悟出來《周易》中的“鹹”、“常”兩卦的道理,我認為這便是有所收穫了,結果一高興,就不自覺地笑了出來。

  王安石勤于思考,工作上是個很務實的國家幹部。他雖不苟言笑,但經常深入基層,瞭解底層人民的疾苦,大膽改革,做了許多有益於人民的事情,很受民眾的愛戴。所以,他在任期間是頗有政績的。不僅如此,他還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生活簡樸,不從流腐化,而且不像其他幹部有亂七八糟的什麼桃色新聞。正因為如此,在處理家務事兒方面,他也是令人稱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