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岳家軍中原大捷


  “連結河朔,直搗中原”

  郾城、潁昌之戰是南宋初年宋軍抗金戰爭中重要戰役之一。由著名抗金將領岳飛指揮岳家軍於1140年七月先後在郾城、潁昌大破金軍,取得了直搗中原、收復河朔計劃的關鍵性勝利。此戰是岳飛生前最後一次與金軍主力決戰,不久,岳飛奉命班師,使抗金的有利形勢廢於一旦。

  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金統治者撕毀上一年與南宋簽訂的和約,調集大軍分四路進攻陝西、山東、洛陽和開封,得手後又乘勝向淮西進攻,結果在順昌為劉錡大敗,金軍的全線進攻受到了抑制。在南宋各路軍節節勝利的形勢下,岳飛打算聯合義軍,配合友軍,乘勝反攻中原。按照其以襄陽為基地,連結河朔,進搗中原,恢復故疆的既定方針,派遣王貴、牛皋、楊再興、李寶、張憲、傅選等,分向京西洛陽、汝州、鄭州(今河南鄭州)、潁昌(今河南許昌)、陳州、蔡州等地,分佈經略,展開猛烈的攻勢;並分別派兵接應東、西兩面的宋軍;同時派遣梁興等人北渡黃河,聯絡太行山義軍,相機收復河東、河北失地,以便南北呼應。此時,韓世忠所部自淮陽、張俊所部自廬州、壽州間北進。張俊在福州造海船千艘,準備由海道北攻山東。吳璘等在陝西的作戰也有所進展。

  宋高宗一向畏敵如虎,在宋軍即將反攻的有利形勢面前,竟然作出“兵不可輕動,宜班師”的荒謬決定,要求各路軍隊停止北進。為此,特派司農少卿李若虛於六月二十二日趕抵德安府(今湖北安陸)岳飛軍營中計議軍事,阻止岳飛軍北伐中原。岳飛部將都已北進,他未接受李氏帶來的詔命,仍按原來計劃行事。李若虛鑑於當時的形勢,同意岳飛的主張,並主動承擔“矯詔之罪”。六月二十五日,嶽軍統領官孫顯,於陳、蔡之間破金軍排蠻千戶部;閏六月二十日,張憲部克復潁昌;二十四日,收復東州;次日王貴所屬楊成部克復鄭州。七月初二日,張應、韓清克復洛陽。岳飛所部在一個多月裡,連戰皆捷,收復了洛陽至陳、蔡間的許多戰略要地,形成東西並進,夾擊汴京金軍主力的態勢。岳飛為了誘惑金軍南下決戰,遂集結主力於潁昌地區,自率輕騎駐守郾城(今河南郾城)。

  金軍兀朮敗於順昌後,自己與龍虎大王突合速退回開封,命韓常守潁昌府、翟將軍守淮寧府、三路都統阿魯補守應天府,企圖負隅頑抗。當兀朮看到岳家軍孤軍深入、有機可乘之時,不待岳家軍集結佈署完畢,搶先發動了進攻。七月初八日,兀朮指揮經過一個半月休整的主力部隊以及增派的蓋天大王賽裡(宗賢)等率領的軍隊,傾巢出動,直撲郾城。實際上,這是兀朮蓄謀已久的意圖。還在岳飛挺進中原之時,兀朮召集諸將,商議對策,他判斷:南宋諸路軍易於對付,唯獨岳家軍將勇兵精,且有河北忠義軍之援,其鋒不可擋,須尋找時機,誘其孤軍突入,然後集中主力,併力一戰。岳飛輕騎駐守郾城,正合兀朮“併力一戰”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