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紀念民族偉人袁老的生平


  據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5月22日消息,“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於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男,漢族,生於北京,無黨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他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0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3年獲得第四屆中國消除貧困獎終身成就獎,2019年獲頒“共和國勳章”。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

  袁隆平曾把水稻比作核武器,對手是飢餓,他贏了。

  20多年來,他帶領團隊開展超級雜交稻攻關,分別於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實現了大面積示範每公頃10.5噸、12噸、13.5噸、15噸的目標。最新育成的第三代雜交稻叄優一號,2020年作雙季晚稻種植平均畝產達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雜交早稻畝產619.06公斤,全年畝產達1530.76公斤,實現了週年畝產稻穀3000斤的攻關目標。

  “共和國勳章”頒獎詞稱,他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巨大貢獻。

  數十年來,袁隆平獲得的各類榮譽數不勝數。他十幾年前就拿到了世界糧食獎、沃爾夫農業獎,還有一顆小行星以他名字命名。

  “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畢生的追求。為了實現這一宏願,他長期致力於促進雜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雜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亞、越南、菲律賓、美國、巴西、馬達加斯加等國大面積種植,年種植面積達800萬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比當地優良品種高出2噸左右。

  袁隆平畢生的夢想,就是消除飢餓。

  正如2004年《感動中國》給他的頒獎詞中所說的:“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穫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飢餓。”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簡介

  袁隆平,中國工程院院士,傑出的農業科學家,雜交水稻之父。50年來,他將全部精力傾注在雜交水稻事業上,踐行了他“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宗旨,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糧食生產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先後榮獲國家發明特等獎、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20多項國際國內獎勵,並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袁隆平院士於1964年在國內率先開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在他撰寫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要想利用水稻雜種優勢,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論與研究實踐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點,極大地豐富了作物遺傳育種理論和技術。

  袁隆平院士解決了三系法雜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難題:利用“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遠緣雜交”技術,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徑,並於1973年實現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的“三系”配套;育成了強優勢雜交水稻“南優2號”等一批組合,並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領導課題組成功突破制種難關,使制種產量逐漸提高,達到全國平均畝產350斤左右。

  袁隆平院士解決了兩系法雜交稻研究中的一些關鍵技術難題:1989年,他提出了選育實用光溫敏核不育系的不育起點溫度指標和選育的技術策略,使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走出了低谷;後來又研究並提出兩系不育系原種生產程序和冷水串灌繁殖等重大技術,使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最終取得成功並推廣應用。

  1997年,袁隆平院士又開展超級雜交稻研究,他設計出了以高冠層、矮穗層和中大穗為特徵的超高產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級雜交稻的技術路線,並在超級雜交稻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分別於2000年、2004年、2012年實現中國超級稻第一期畝產700公斤、第二期畝產800公斤、第三期畝產900公斤的目標,並於2012年,領銜啟動了中國超級稻畝產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標攻關,同時提出了在原超級雜交稻超高產理想株型和保持較高收穫指數的基礎上,以增加植株高度提高生物學產量為核心的超級雜交稻育種新理念。

  2006年,袁隆平院士針對我國人增地減的現狀,提出了運用超級雜交稻技術成果,用3畝地產出現有4畝地的糧食,大幅度提高現有水稻的單產和總產,提高農民種糧效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科學思路,即超級雜交稻“種三產四”豐產工程,2007年率先在湖南實施,並迅速在安徽、廣東、廣西、河南、雲南、貴州、四川等省市推廣,取得了顯著成效。2011年,袁隆平院士又提出了“兩分田或三分地養活一個人”糧豐工程,得到了政府和專家的一致認同,已在廣東和廣西實施,均達到了預期效果。

  袁隆平院士還多次到美國、國際水稻研究所等地講學、傳授技術,主持舉辦國際雜交水稻技術培訓班50多期,培訓來自亞、非、拉美30多個國家的學員2000多名,並多次去印度、越南、緬甸等國指導雜交水稻研究與生產。

  袁隆平院士先後發表學術論文70多篇,出版《袁隆平論文集》、《雜交水稻育種栽培學》、《雜交水稻學》等專著7部,創立了系統的雜交水稻學學科。

  文章大部分摘自湖南日報。

  痛別!袁老一路走好!

  袁老,您永遠都是我國的偉人。我永遠都會讓我盤中不剩一粒米。

  等我十一點出頭聽到您病逝的消息,我十分的心痛,但是隨後我又看到了這只是個虛假消息,我十分的慶幸,十分的開心,我還想著,憑著您的身體長命百歲,那是絕對的。

  可是僅僅才一個小時以後,那個噩耗出來了。

  我還十分記得您的感人名言和感人故事,在我珍藏的那份一七年的人民日報上。

  感人名言:

  1.書本和電腦很重要,但是書本和電腦種不出水稻!

  2.沒有共產黨,就沒有雜交稻

  3.人就像一粒種子各方面都要健康

  4.我有70多歲的年齡30多歲的心態

  5.我成功的秘訣:知識、汗水、靈感、機遇

  6.不愛國就不能成為科學家

  7.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

  8.如果全世界有一半的水稻田種上雜交稻,每一公頃能增產兩噸,(這樣)來算的話呢,每一年可以多養活五億人。

  9.幸好我們國家採取計劃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長,控制人口成幾何基數的增長,我跟你說,馬爾薩斯是對的,馬爾薩斯是先知先覺,你批馬爾薩斯是批不了的。

  10.我一個體會,只要是大方向是對的,不是死衚衕,你只要堅持下去,他會達到光明的彼岸的。

  11.第二個不要怕失敗。怕失敗的人最好是不要搞研究,搞研究,絕大部分實驗都是失敗的,不會那麼一帆風順的。這是我一點體會,是不怕失敗。

  12.我不是那種書呆子,我這個人呢,思想比較解放,比較自由,考慮問題的時候看書。看書呢,一邊看,當場汲取他們的經驗,一方面還要打問號,這裡面很重要的,你專門是死記硬背的,那不行的,你必須根據我們的實踐,提出它的問題在哪裡。

  13.科學研究要勇於探索,勇於創新,這個是關鍵。搞科研,應該尊重權威但不能迷信權威,應該多讀書但不能迷信書本。科研的本質是創新,如果不尊重權威、不讀書,創新就失去了基礎;如果迷信權威、迷信書本,創新就沒有了空間。

  14.我搞不懂老外問別人多大年紀了要說“howoldareyou?”(你多老啊?),所以我到國外問老太婆:“howyoungareyou?”,對方高興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