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震驚!古代軍隊吃什麼?


  漢族遠祖四處放牧田獵為食物

  皇帝不差餓兵,軍無糧則散,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中國有諸多關於軍糧重要性的警句。無論何時何地,士兵只有吃好睡好,才有能力穿戴沉重的裝備行軍作戰。中國雖然是烹飪大國,但那些花樣繁多的菜餚都是富裕及貴族家庭的專利,普通士兵是享受不到的,軍營裡的伙食就是2個字“單調”。現在我們來說說那些乏味的軍營飲食。

  中國漢族的遠祖是半遊牧半漁獵民族,但是自從他們從甘肅青海進入中原內地後,人口逐漸增多,開始發展出原始農業。

  在商朝田獵是軍糧的一個主要來源。商代田獵規模很大,一次出動上千人可獲得數百頭野獸動物。甲骨文就記載一次田獵,商人就獲得451只鹿。到周朝田獵規模更大,周武王曾一次獵殺上萬頭野生動物。正因為此,商周王朝才能不斷開疆拓土,逐漸將國土擴大到陝西,河南,山西,河北,山東,安徽等諸多省份。

  經過夏商周時期半農半牧生活後,到戰國以後漢族正式成為一個農耕民族,五穀雜糧和一些品質不多的蔬菜成為老百姓,也是軍隊的主要飲食。

  餓著肚子或者營養不良的士兵無法作戰的。

  宋朝以前中國飲食吃稠菜粥最多

  中國古代軍隊飲食總體來說是簡陋,粗糙,僅僅是果腹水平。八路軍-解放軍一直自稱是小米加步槍,這是有歷史來源的。粟,通常稱為谷,谷去殼後稱為小米。中國古代軍隊大部分時間裡都是小米加刀矛的水平。秦朝富有,積粟如丘山,富天下10倍。秦律才敢於記載秦國境內到處都有萬石一積的糧倉,甚至咸陽的糧倉儲存有10萬石糧食。正在是這樣強大的後勤補給,秦軍才能以數十萬披甲南征北戰,統一天下。

  最早的軍糧做法實際是煮粥,宋朝以前,一般炊具都是陶器,極少有鐵鍋。陶器最適合煮粥,而不適合炒菜。夏商周三代都是煮小米粥,而是還是菜粥。需要在粥里加入各種野菜,野果,豆類甚至是放入肉類的肉粥。軍隊一到飯點,就架起鐵鍋熬菜粥喝。只是那時的粥非常稠,稱之為厚。

  小米做為軍糧從上古時代一直持續到唐朝。主要原因是,當時中國政治和軍事中心都在北方,特別是西北地區。其次是,小米非常容易保存,唐朝文獻說,小米可保存9年,而大米只能5年。實際上小米可以保存更長時間,隋朝滅亡20年後,留在長安的存糧還可以食用。

  古代以及近代,農業技術落後,產量很低。

  唐朝以前軍糧吃小米1兵1天1鬥

  漫長的保質期,是軍糧所最看重的方面,口感是古代軍隊所最不重視。保質期長的食品,也非常適合古代交通非常落後的情況。古代運輸困難,為避免浪費,國家推出諸多政策。例如隋朝規定,盜邊糧1升以上,斬首,籍沒其家。士兵遺棄米粟者斬首。軍隊需要在可能的戰場和行軍路線設立補給倉庫。可長期保持食品,就不需要經常擔心過期損壞,經常更新。

  那古代軍隊怎麼分配口糧呢?秦軍規定,高強度工作,早飯半鬥小米,晚飯三分之一斗小米。站崗等任務,早晚各三分之一斗小米。漢軍規定,從事重體力活動士兵,一個月2石9鬥3升糧食,食鹽3升。唐朝規定一名士兵一天發2升糧食為口糧。

  宋朝禁軍士兵月糧為2.5石,廂軍2石,到後期禁軍才8,9鬥月糧,繼而糙米充好米,小鬥換大斗。直到南宋末期開始經常拖欠軍糧。隨著口糧不斷減少,宋軍戰鬥力也相應呈現出一路下降的趨勢。肉蛋等副食品就不用提了,飯都吃不飽,還怎麼披掛幾十斤重甲對戰北方遊牧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