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翁曾源當了狀元,慈禧竟看上了他!


  解放後的教育改革之後,一般對省市先的文理科總分第一名也相應的稱為狀元,也就是狀元郎。所以,“狀元郎”在我們心中算是很美好的詞彙,畢竟,那象徵著家族的榮譽和對寒窗苦讀的一種交代。古時候,高中狀元等同於取得了仕途的“通行券”,不少大官都是從正經的科舉制度裡一步步高昇的,這樣的人,也被後世稱為“科班兒”出身的人。

  據不完全統計,自我國開創科舉制度以後,從優秀的人中選拔最優的人是何等難事。從唐高宗五年開始,到光緒三十年這足足千餘載的時間內,中舉人的超過數百萬人,得中進士的不足十萬人,而高中狀元的也僅僅只有五百多人。他們都是在苦讀之後,才一舉天下知,成為當時科考上的佼佼者。由此可見,讀書人想高中狀元,是非常難的事情,甚至堪比上青天。

  可是,您知道麼?大清時期,正有一位狀元,得了這麼好的榮譽卻不“珍惜”,見了慈禧太后之後,立馬辭官不幹了。這是怎麼回事?這人又是誰呢?

  原來,這位便是出生於道光十四年的翁曾源,因其為翁同龢之侄,人稱“小狀元”。翁曾源的家族是世代榮耀的,祖上曾官至內閣大學士,父親做過巡撫,叔父是皇帝老師,可以說,翁家三父子都是進士出身。正是在這樣的環境薰陶下,翁曾源想不成才都難,他從小就學富五車,是個滿腹經綸的才子。可是,他有個遺憾,因為,有先天癲癇症,所以,一直沒取得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