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揭秘哪些姓氏歷史上都不通婚?


  如今,中國還存在某些姓氏之間不通婚的例子,而之所以不通婚,大都源於歷史或小說中的國仇家恨,演繹至今,不少令人啼笑皆非。

  秦、嶽不通婚

  媒體報道在合肥,載入族譜的岳飛後人有近萬名。岳家女子也入族譜。一直以來,岳家男子不準與秦姓通婚,到新中國成立,這個家法才放寬。但翻族譜,還是幾乎沒有和秦姓通婚的。

  嶽秦不通婚的根源當然是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岳飛。宋朝抗金英雄岳飛被秦檜害死後,岳家立下嚴厲的家規:不準和姓秦的聯姻,連當朋友都要保持距離。誰違背此家規,就會從族譜上除名。故而清乾隆時,曾有某秦姓狀元來到岳飛墓前留下感慨之句:“人從宋後少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

  潘,與楊、武兩姓不通婚

  楊家和潘家能成為“世仇”,完全是受了文學作品和民間傳說的影響,甚至有楊姓後人將“潘楊不通婚”的家訓寫進族譜。其實,《宋史》中並沒有“潘美與楊業不睦”之類的記載。後來的小說《楊家將演義》中,將潘仁美描述成了陷害楊業的奸臣。從此,“潘仁美陷害楊業”的說法在民間廣泛流傳,元明時期,楊家後人甚至多次派人追殺潘家後人。

  一部《水滸傳》,本是故事,“故事裡的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的歌詞套在武潘兩家身上恰如其分。潘金蓮紅杏出牆害死武大郎,這才有武松殺嫂……從此後,武潘兩家勢如水火兩不相立,互不來往。兒女打小家長就囑咐孩子不準和對方的孩子玩,不準和對方的孩子相好。私下相好的,到頭來架不住親朋的棍棒與眼淚,只得無可奈何拜拜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