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紳後來如何


  大家還記得小學時期必學的那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嗎?

  在群星燦爛的唐朝詩人裡,若論哪位“名家”,常讓人有“人設崩塌”之感。那當屬以“憫農”著稱的李紳。他也是這首詩的創作人。

  李紳,中唐“元和三子”之一,白居易劉禹錫的至交好友,“新樂府運動”的先驅。但他在唐朝詩壇最濃墨重彩的貢獻,卻是其詩作裡悲天憫人的情懷。其代表作《憫農詩二首》,以樸實的筆墨,精確道盡了大唐農民的疾苦。那“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艱辛,“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的苦難,不知叫多少後人邊讀邊落淚。至今依然是中國家庭“少兒學唐詩”時的首選,感動後世一千多年。

  但與這“情懷”相對應的,卻是這位李紳大詩人,一生十分不堪的仕途。他三十四歲入仕七十四歲過世,一度官居宰輔要職,但名聲卻是“官越大越臭”。諸如“驕奢淫逸”“貪酷害民”之類的惡評,一輩子從來不少。甚至就是在他去世一年後,由於生前醜事被“扒”,李紳不但被免去一切追封官職,更“子孫不得仕”。“人設”算是“塌”到底。

  人品與“詩風”,反差如此鮮明,究竟是這位“李大詩人”天生就壞,還是脾氣性情變化太快?

  其實,就算是他滿滿“惡評”的仕途沉浮裡,李紳還是有些亮點的,苦出身的他自幼喪父,入仕前受夠民間寒苦,所以“憫農”的詩文才會寫得如此情真意切。而在入仕的早期,李紳也曾是個鐵骨錚錚的俊才。他給金陵觀察使李錡做“掌書記”時,被李錡拿刀押著一道造反,卻是刀架脖子上都不認慫,一句“今得死為幸”懟回去。李錡敗亡後,李紳也從此名揚天下,可他自己卻謙虛的說“本激於義”。那時的他,還是滿懷“氣節大義”。

  而且,後來李紳那各種不堪的“惡名”,相當多都因他的“站隊”問題。李紳入仕的四十年,正是中晚唐著名的“牛李黨爭”時代。李紳卻恰是“李黨”領袖李德裕的鐵桿。憑這特殊關係,“李黨”得勢的年月裡,李紳當然跟著平步青雲。但李紳去世後,又恰是“李黨”倒黴的時候,已經故去的李紳,當然也就被死對頭“牛黨”們狠踩猛捶,“人設”砸到塌。

  但不冤枉的,卻是平步青雲的李紳,做過的實錘的惡事。比如叫他死後身敗名裂的“吳湘案”。會昌五年(845),淮南節度使任上的李紳接到舉報,得知揚州江都縣尉吳湘犯有“貪汙”“強搶民女”等大罪。李紳立刻“為民做主”,將這位吳湘大人處死。李紳去世一年後,這事兒才掀了蓋子:吳湘雖有經濟問題,但錢款數額很少,根本罪不至死。至於“強搶民女”?那是他早有婚約的妻室。所謂“剷除貪官”?卻是蓄意謀殺的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