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他們守護的是大明? 衣冠? 忠義?


  清朝康熙三年的春天,湖北興山縣茅麓山周邊從來沒有這麼熱鬧過,滿清王朝即將完成征服天下的最後一塊拼圖。

  圖海領軍從湖廣,李國英領軍從四川,東西兩面將茅麓山圍得水洩不通,接近十萬大軍佈下的營帳連山遍野,即使是春寒料峭的時節,為軍隊提供補給的數十萬民夫則在山路上川流不息地,體力不支者則被監工就地射殺,險峻的山道上隨處可見民夫們凍餓而死的屍體。

  在這個暴力和死亡形成的旋渦中心,坐落著大陸上最後一支打著大明旗號的軍隊——南明臨國公李來亨(李自成侄孫)部,也就是所謂的“夔東十三家”。

  這是沒有任何希望的戰鬥,是真正的絕境,清軍光是數量就是他所部的數倍以上,而且補給充足,政治上大明在兩年前就隨著永曆帝的死徹底完蛋了,滿清已經完全確立了自己的正統地位,士氣高昂。

  茅麓山地勢險峻,同樣意味著進出山的道路被鎖的死死的,連逃都逃不出去。援軍?不會有任何援軍,東南的鄭家因為內訌被趕到了荒島上,而在巴東地區一同作戰的王光興,劉體純,袁宗第,郝搖旗等人或死或降,自己必須孤軍奮戰。奇蹟?明末沒有奇蹟,沒有黃石,沒有陳新,沒有鄧香菇,有的只是千萬屍體堆砌成的慘烈現實。

  對李來亨而言,投降並非是不可能的選擇。晉王李定國何等英豪蓋世,其世子吃不了荒郊野嶺的苦,最終依然投降了;王光興為反清轉戰千里,何等氣魄,最後不也投降了嗎。自己何必要搭上自家和萬餘將士的生命。

  為了尊嚴?那又能值幾個錢,至少水太涼,洪承疇,吳三桂他們都是這麼覺得的。

  清軍攻入南京,眾明臣紛紛屈膝降伏

  為了大明?自己的父祖輩花了幾乎一生來推翻這個腐朽的朝代,自己歸順後沒有受到什麼恩惠,處處被排擠的同時,反而要屢次出兵拯救這個不爭氣的小朝廷。甚至連戰鬥的理由都是虛無的,李來亨的父祖輩戰鬥了一生,結果魚肉百姓的貪官汙吏剪了辮子後繼續魚肉百姓,殺良冒功的舊明軍隊換了身皮後繼續屠殺百姓,什麼都沒變。但最終他以及茅麓山的將士們用最絕決,最壯烈,最悽美的行動為那個時代劃上了尾音。

  【為了達到困死明軍的目的,清軍構築木城,挑挖塹溝,樹立排樁,切斷明軍同外界的一切聯繫。木城是為清軍駐守而設立的,城外挖掘闊深各八尺的濠溝;濠外埋設一道五尺寬的排樁,名為梅花樁。其形制是用長五尺、圍一尺的圓木一半埋入地中,地面樁高二尺五寸,各根木樁之間相距僅五寸,參差排列,狀如梅花。這項耗費巨大人力、物力的工事完成以後,給李來亨部明軍的行動和軍需供應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雙方相持了幾個月,李來亨部貯積的糧草消耗得差不多了,求戰不得,被迫拼死突圍。六月十五日深夜,李來亨親自率領總兵五名、精兵數千名分路進攻清軍防線,另派三名總兵帶領士卒旁攻,牽制他部清軍赴援。明軍抬著雲梯、盾牌,手持鉤鐮大斧,砍斷木樁,填平溝塹,“炮矢如雨,蜂擁攻打”。由於清軍防禦嚴密,突圍未能成功。閏六月初九日夜晚,李來亨再次率領數千名士卒向清軍陣地發起猛攻,“槍炮齊發,勢如風雨驟至”。明軍戰士“莫不奮臂爭呼,拼死力戰”。因雙方兵力對比懸殊,明軍雖“連攻五陣”,結果仍被清軍擊退。兩次突圍的失敗,使李來亨深知打破清軍重兵包圍的希望已化作泡影,但他仍然大義凜然地決心與陣地共存亡。他把清方派來招降的叛徒李有實處斬,表達了寧死不屈的高風亮節。清軍見勸降無效,進一步挑深濠塹,加固工事,以求不戰而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