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明朝對在外華僑的態度如何?


  明朝對在外華僑的態度如何?

  接下來舉個經典例子:

  菲律賓與中國華南隔海相望,自古就是華人移居的重要目的地。明初鄭和七下西洋後,中國聲威所及,菲律賓的呂宋、蘇祿等國都時斷時續地同明廷保持著朝貢貿易,但直到16世紀70年代移居菲律賓的華人才逐漸增多。當時明王朝部分開放海禁,而剛剛殖民菲律賓的西班牙對商品和人員極為渴求。華僑的增多也令晚期明帝國與西班牙在菲律賓產生碰撞。

  殖民者肆意屠殺旅菲華僑

  1565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菲律賓,攻佔宿務島,1571年侵佔呂宋,建馬尼拉城。西班牙人對菲律賓統治初期,對前往菲律賓的華人採取拉攏政策,因為菲律賓當時的經貿發展要仰賴華人的努力和貿易。但隨著華人影響力的提升,西班牙殖民者與華人的矛盾開始凸顯,並最終導致1603年的大屠殺。

  1574年,活躍於福建一帶的私人武裝頭領林鳳差點攻佔馬尼拉,讓西班牙殖民者對華人大為恐懼。1593年,菲律賓總督達斯馬里納斯遠征摩鹿加群島,由於他強迫華僑充當槳手,引發不滿。途中,達斯馬里納斯所在旗艦上的華僑潘和五等人奮起反抗,將船上包括總督在內的西班牙人幾乎盡數殺死(僅12名士兵死裡逃生),隨後駕船遠走。這次事件後,馬尼拉當局煽動排華浪潮。在這一背景下,1594年初,一支中國船隊在福建官員帶領下,載著士兵和武器到達馬尼拉,接回3000名華人。

  1603年,菲律賓島又出現一則傳聞:中國皇帝有意佔領菲律賓以獲取這裡的黃金。這一傳聞源自一名在呂宋生活多年的木匠,他稱呂宋有一機易山,“其上金豆自生”。萬曆皇帝信以為真,下令福建官員前去勘查。西班牙人本就對中國頗為忌憚,何況菲島華僑眾多,因此疑心中國想“開疆裂土”。隨著排華情緒漸濃,西菲當局欲迫害甚至屠殺華僑的意圖越來越明顯。

  1603年10月3日,不願坐以待斃的華僑爆發大起義,但由於缺少武器和軍事經驗,他們僅堅持了41天。起義很快演變成一場大屠殺。在當局的煽動和矇騙下,包括土著、日僑在內的各方力量都參與到屠殺中。據統計,至少2萬華僑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