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馬克思《資本論》中的老王


  一個人能否在歷史上留得住名,往往有很大的偶然性。

  比如接下來我要講的這個人,老王,王茂蔭,歷仕清道光、咸豐、同治三朝,曾任戶部右侍郎兼管錢堂事務,那是正宗的“省部級”。

  可是,歷朝歷代的“省部級”多如牛毛,有幾個能在歷史上記一筆。王茂蔭卻是幸運的,他的名字出現在了馬克思的著作中。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到了過680多人,其中唯一的中國人就是王茂蔭。儘管他的名字並沒出現在《資本論》正文中,只是記載在附註中。

  王茂蔭,安徽歙縣人。字椿年,號子懷。道光十二年(1832年)進士,歷任監察御史、戶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及兵、吏、工部侍郎等職,是清朝貨幣理論家。

  咸豐元年(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財政危機加劇,當時有鑄大錢和無限制發行不兌換銀鈔等各種主張,實際都是主張用通貨膨脹的方法來緩和財政危機。王茂蔭上書《條議鈔法折》,建議發行可兌現銀鈔,提出“極鈔之數,以一千萬兩為限”。紙幣要能流通順利,必須注意和防止無限制發行紙幣而造成通貨膨脹這一弊端,以便“無累於民”而“有益於國”,被議駁。

  咸豐三年(1853年),針對肅順等請添鑄“當百、當五百、當千”大錢的建議(所謂鑄大錢,指鑄造錢體和重量都有所增加,而錢幣面額價值則增加得更多的貨幣,這使得銅錢的名義價值遠遠超過本身金屬材料的價值。),上《論行大錢折》,嚴加批駁,指出:“官能定錢之值,而不能限物之值。錢當千,民不敢以為百;物值百,民不能以為千”、“若奸人以四兩之銅鑄兩大錢,即抵交一兩官銀,其虧國將有不可勝計者”鑄大錢必然使得物價上漲。同年3月咸豐準添鑄了“當百,當五百,當千”的大錢,結果在流通中造成極大混亂,加之上述發行的不兌現的“寶鈔”,使通貨膨脹愈演愈烈。

  咸豐四年(1854年),針對清政府發行不兌現的紙幣官票、寶鈔嚴重貶值,市場極其混亂的情況,三上《再議鈔法折》,這實際上是他關於改革幣制、緩和危機的第二方案。這個方案中提了四條補救措施,集中到一點,即堅持主張將不兌現的官票、寶鈔改為可兌現的鈔票,反對鑄造當百和當千等項大錢的主張,試圖用兌現的辦法來剎住繼續增發不兌現紙幣的勢頭,制止通貨膨脹,以挽回紙幣的信用。

  結果觸怒咸豐皇帝,“王茂蔭由戶部司員,只知以專利商賈之詞,率行瀆奏,竟置國事於不問,殊屬不知大體。復自請嚴議,以謝天下,尤屬膽大。如是欺罔,豈能逃朕洞鑑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