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人如其名的忠嗣


  提起中國歷史上的名將,人們立即就會想到一大串的名字:戰國時代的樂毅、孫臏、吳起、廉頗,漢代的衛青、霍去病、李廣,唐代的李靖、郭子儀,等等。

  但恐怕很少有人會提到他。

  人如其名的他:王忠嗣

  但恰恰是知名度並不太高的王忠嗣,才是中國軍人的偉大典範。

  王忠嗣(705-749年),原名王訓,山西祁縣人。出身世族,父親王海賓官至太子右衛率豐安軍使,以驍勇善戰聞名軍中,公元714年在與吐蕃的武街大戰中戰死沙場。

  戰後,唐玄宗追贈王海賓為左金吾大將軍。王海賓捐軀時,王訓年僅九歲,唐玄宗見到他以後,好言相撫,並賜名忠嗣,將他收養在宮中。

  剛進宮時,因不習慣周圍環境,加之懷念亡父,經常痛哭,玄宗就以漢朝霍去病的事蹟勉勵之,又讓其陪忠王李亨練武學藝。初長成時雄毅寡言,有武略。一次,玄宗與他談論用兵之道,忠嗣應對從容,縱橫捭闔,玄宗當面讚許他“爾後必為良將”。果然,王忠嗣不負玄宗所望,在以後的歲月裡,很快脫穎而出,成為無人可以與之比肩的一代名將。

  一、國家昇平之時,為將者在撫其眾而已!吾不欲疲中國之力,以徼功名耳!

  開元十八年,18歲的王忠嗣離開宮廷,被任命為兵馬使,隨河西節度使蕭嵩出征,參加了他軍事生涯的第一次惡戰——玉川戰役。戰前,他偵察到吐蕃贊普正在玉川檢閱軍隊,就獨自率領三百精銳騎兵,趁著夜色發動突然襲擊,斬首上千級,俘虜四千餘人,繳獲牛羊上萬頭,吐蕃贊普倉皇逃命。此戰堪比霍去病800騎兵夜襲匈奴之戰,王忠嗣也因之一戰成名。

  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蕭炅為河西節度使,會同隴右節度使杜希望、劍南節度使王昱,兵分三路,分道進擊吐蕃。杜希望率隴右部一路長驅直入,攻取新城,並攻佔吐蕃盤踞的黃河大橋,於黃河左岸修築鹽泉城。吐蕃在黃河西岸地區集結了三萬人馬,向鹽泉城展開反撲。首戰唐軍失利,全軍上下士氣低落。此時,左威衛郎將王忠嗣主動請纓出擊,以振士氣。王忠嗣集合隊伍,冒著密集的箭雨,果敢地向吐蕃陣地發起進攻。王身先士卒,衝入敵營,左劈右砍,其部下也個個奮勇向前,竟然使吐蕃的戰鬥隊形大亂,被砍倒了數百人。一直在觀戰的隴右節度使杜希望見王忠嗣的敢死隊破壞了吐蕃人的防線,馬上抓住機會,果斷命令全線出擊。王忠嗣的悍勇為全軍上下作出表率,終於以寡擊眾,大敗吐蕃。戰後論功,王忠嗣升為左金吾衛將軍同正員。後軍功日盛,不久便升至河東節度使、朔方節度使。

  自武則天征討契丹失利,唐北部邊境契丹勢力日益強大。唐朝五次北伐皆敗,武則天還曾下令徵全國囚犯組成軍隊討伐契丹,依然勞而無功,契丹遂成唐之大患。為徹底解決這一心腹大患,朝廷委派王忠嗣北擊契丹。大唐天寶元年,王忠嗣率十萬騎兵北出雁門,奚族和契丹聯軍20萬迎戰唐軍於桑乾河,雙方在桑乾河展開決戰。唐軍雷霆出擊,三戰三捷,奚族和契丹聯軍一敗塗地,全軍覆沒,奚、契三十六部全部向唐軍投降,之後幾十年不敢作亂。王忠嗣威名也因此大震於天下。

  公元742年,突厥餘眾共立判闕特勒之子為烏蘇米施可汗。唐玄宗遣使諭令烏蘇內附,烏蘇不從。王忠嗣隨即屯重兵於磧口以威脅烏蘇。王忠嗣大兵壓境威懾突厥,烏蘇米施可汗大為恐慌,上表請降。王忠嗣知其不是真心歸附,於是結營於木刺、蘭山,以探虛實,隨後又向玄宗進獻《平戎十八策》。一切準備就緒後,王遣使說服拔悉密、回紇、葛邏祿三部酋長,向烏蘇發起進攻,結果,烏蘇兵敗逃遁,國中大亂。

  密切關注著北方局勢的王忠嗣果斷下令朔方部出擊,攻打突厥的西部軍區。朔方部穿越荒漠,馬匹充足、裝備精良,士氣高昂,面對強大的唐軍,突厥除戰死者,部眾基本上全部被唐軍俘虜,重要人物悉數向唐朝廷投降。

  天寶三載(744年),王忠嗣趁突厥大亂之機,再次出兵北進。這次唐軍的打擊重點是實力較強的東方部落。朔方軍進軍神速,直抵薩河內山,一路勢如破竹,攻勢凌厲,一舉擊破突厥東部軍事力量。至此,曾經稱雄北方一百餘年的突厥汗國終於退出了歷史的舞臺。這場前後延續達百年的戰爭,最終以大唐帝國的勝利而告終。

  天寶五年(746年),唐玄宗命王忠嗣兼任朔方、河東、河西、隴右四節度使。當時四鎮兵力總共有26餘萬人。一人佩四鎮之印,掌控萬里邊疆,勁兵重鎮,這在大唐帝國的歷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