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吐蕃名將還曾大敗薛仁貴!


  提到吐蕃,人們最先想到可能是金庸小說中的吐蕃國師鳩摩智,歷史上曾經入藏和親的文成公主,以及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等人。由於歷史資料的缺乏,以及吐蕃偏居一隅,遠離中原王朝,使得現代的人們對這個在神秘雪域上的帝國知之甚少。

  根據西藏傳說,大約在公元前127年的時候,吐蕃各部迎立聶赤贊布為贊普(王),到唐太宗時期,松贊干布統一了青藏高原,並於638年派遣祿東贊至長安迎娶文成公主。650年松贊干布死後,其孫芒松芒贊繼位,吐蕃由祿東贊及其兒子輔政,此後吐蕃開始對外擴張,唐蕃不斷髮生戰爭,期間吐蕃有一位名將,先後擊敗唐朝的薛仁貴、王孝傑、婁師德等名將,讓強盛時期的大唐王朝畏懼三十年之久!

  在新舊唐書中,他的名字被叫做:論欽陵,實際上“論”是官名,《資治通鑑》中稱他為起政,他的藏文全名叫噶爾·欽陵贊卓(為方便起見,本文統一稱為欽陵)。欽陵出身吐蕃官宦世家噶爾氏的家族中,他是大論(相當於丞相)祿東讚的次子,年輕時欽陵曾在長安為人質,熟悉唐朝國情、軍力。

  667年祿東贊病死,欽陵的大哥贊悉若繼任大論,執掌國政,而欽陵兄弟則把持著各地的兵權,其中欽陵負責管理吐谷渾(青海)一帶。

  670年吐蕃大軍北上,攻下了唐朝在西域的設置的安西四鎮,將大唐的勢力一舉驅逐出西域。吐蕃東佔吐谷渾,西佔西域,嚴重威脅了唐朝的西部邊防。為此唐朝中央決定採取行動,同年4月唐高宗任命名將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郭待封為副將,以“護送護吐谷渾王還國”的名義,率領10萬人(有人考證為5萬)出試圖一舉消滅吐蕃。

  欽陵採用堅壁清野、誘敵深入、以逸待勞的策略,充分利用青藏高原惡劣的自然條件。而薛仁貴也深知此戰不易,運糧困難需速戰速決,於是命令副將郭待封率領2萬人看守輜重,在大非嶺憑險置柵,構築工事。薛仁貴則率領8萬人出擊,在河口地區擊敗一支吐蕃軍隊。但郭待封卻沒有聽從薛仁貴的命令,反而率領軍隊徐進。結果遭遇欽陵的20萬大軍,唐軍潰不成軍,輜重糧草全部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