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鋤禾日當午”被張冠李戴?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唐詩讀來朗朗上口,是婦孺皆知的佳句。然而,對於這首詩的作者,卻有爭議,那麼,這首廣泛流傳的唐詩究竟出自何人之手呢?

  一種說法是此詩的作者,是唐朝詩人李紳。

  李紳(772年~846年),字公垂,生於唐大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亳州。父李晤,歷任金壇、烏程(今浙江吳興)、晉陵(今常州)等縣令,攜家來無錫,定居梅里抵陀裡(今無錫縣東亭長大廈村)。

  李紳幼年喪父,由母教以經義。15歲時讀書於惠山。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以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寫出了千古傳誦的《憫農》詩二首,內有“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譽為憫農詩人。貞元二十年(804年)李紳再次赴京應試,未中,寓居元稹處。曾為元稹《鶯鶯傳》命題,作《鶯鶯歌》,相得益彰,流傳後世。元和元年(806年)中進士,補國子監助教。他曾歷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壽州刺史,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遊學烏鎮,與烏鎮普靜寺住持唐抱玉為莫逆之交。

  李紳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於詩歌,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經失傳。流傳至今的有《追昔遊詩》三卷、《雜詩》一卷,收錄於《全唐詩》。另有《鶯鶯歌》,保存在《西廂記諸宮調》中。

  李紳是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和實踐者之一。元稹稱李紳說:“予友李公垂,貺予樂府新題二十首,雅有所謂,不虛為文,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顯見,李紳的詩風,與“鋤禾日當午”詩的格調相一致。

  南宋的計有功在《唐詩紀事》卷二十九李紳目中是這樣記載的:“紳初以《古風》求知於呂溫,溫見其齊煦,誦其《憫農》詩曰:‘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又曰:‘此人必為卿相。’果如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