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為什麼現在和尚頭上沒燒戒疤了?


  香疤在漢傳佛教中也被稱為戒疤,這是漢傳佛教的一個“特產”,不過在1983年已經被中國佛教協會發文廢止了。在《關於漢族佛教寺廟剃度傳戒問題的決議》的文件中說:受戒時在受戒人頭頂燒戒疤的做法“並非佛教原有的儀制,因有損身體健康,今後一律廢止”。從此以後,新受戒的漢族僧人,頭頂上再也不會有戒疤了。

  為什麼漢傳佛教的出家人頭上以前會有戒疤呢?

  戒疤又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

  目前比較通用的說法是《中國和尚受戒·香疤考證》所述,相傳始於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沙門志德住持金陵天禧寺時,與七眾授戒,燃香於頂,指為終身之誓。此事逐漸演變成慣例。後世中國佛教徒往往以此表示自己的信心,出家眾之燒戒疤更成為是否受戒的辨識方式。

  在我最近看過的一本佛教書籍中,對戒疤的起源有另外一種解釋,我個人認為這種解釋似乎更符合當時的歷史情況。

  宋末,蒙古軍隊一路南征,所到之處青壯年男子要麼被屠殺,要麼被強徵服勞役,但是蒙古軍隊對出家的僧人卻從不為難,蓋因當時蒙古上層推崇佛教。因此漢地青壯年紛紛剃髮穿起袈裟,扮作出家人以躲避刀兵劫。出家人陡然增加,令蒙古軍隊無法分辨真偽,因此蒙古統治者以燒戒疤來區分是否是出家人,而且燒了戒疤以後是不允許還俗的。因為燒戒疤要忍受劇烈的疼痛,而且日後無法還俗,因此很多人不得不放棄假出家這種方式。從元朝以後,一直到中國佛教協會廢止燒戒疤止,戒疤成為了漢傳佛教的一個特色。無論戒疤的起源如何,燒戒疤都不是佛教制度,只為中國所獨有,並未見於其他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