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歷朝歷代的清明節怎麼放假?


  我國曆朝歷代的清明節怎麼放假?

  自2008年起,清明節與端午節、中秋節一樣成為國家法定假日後,也成了一年中重要的“小長假”。清明節由來已久,中國古人歷來很重視清明節,那麼在古代清明節人們放假幾天?又是怎麼過的?

  漢代清明節尚未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要說清明節,得先說古代中國的休假制度。

  在古代中國,是沒有“星期天”概念的,但休息日一直存在。而且,中國古人享受休假的歷史還比較早,至遲在秦漢時期已有一套相對成熟的休假制度。不同的是,古代只能休息1天,而且叫法也不一樣,現在叫休假、放假,古時稱為“休沐”或“洗沐”。

  古人為何把休假稱為休沐?

  一個“沐”字便透露出了端倪,是因定期讓現在叫公務員的公職人員回家洗頭洗澡、搞個人衛生需要而產生的。最先享受休沐制度的人群,應該是給皇家當差的一批“公務員”,即所謂“中官”,也叫“內臣”。中官給皇家當差,宮內又沒有為他專設洗澡的地方,所以只能定期、輪流回家“洗沐”。

  休沐制度推廣開後,便形成了一種國家休假制度。唐人張守節撰《史記正義》中所謂“漢官五日一假洗沐也”,說的就是這麼回事情。除了“五天制”,漢代休沐還有“十天制”,即幹10天休1天。

  但在漢代,好多有想法的“公務員”會主動放棄休假。如與漢哀帝劉欣有“斷袖之好”的董賢,當年就是一位中官(太子舍人)。每到休沐日,董賢都不“回家洗澡”,一心陪侍皇帝,贏得了劉欣的歡心。因為董賢長期不休假回家,劉欣竟然下令讓董賢將老婆帶到宮內住,方便夫妻相聚。

  在漢代的休假制度中,除了休沐這樣的輪休,還有例假。例假更接近現代的法定節假日概念,從《漢書·薛宣傳》中透露出的信息看,漢代國家法定節假日很少,起初只有兩個,一是夏至,再是冬至,各放假5天。到東漢時增設“伏日”。

  此時的清明節,並不是漢朝的國家法定節日。

  唐代首次將清明節列入國家法定假日

  到了隋唐,休沐制度出現了很大變化,旬休成為一種制度,即工作9天,休息1天,休息日設在每月的十日、二十日、三十日,共3天。旬休是一種公休,不再輪流,除值班人員以外,大小官員全都“回家洗澡”。

  此外,最大變化是節假日大大增多。正是在唐代,清明節與寒食節一道,首次被列入國家法定節假日,清明節放假了。

  《大唐六典·尚書吏部》上有規定,唐代內外官員都有“假寧之節”:元正(旦)、冬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夏至、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幾乎每逢節氣都要放假;還有婚假、喪假、探親假、拜掃假等等,比現代放假的機會多很多。

  行文至此,要說一下清明節和寒食節。此兩節由於緊連一起,常被現代人誤以為是一個節日的不同叫法,其實很不同。冬至後第105天是寒食節,故又稱“百五節”;寒食節之後便到了清明節。

  在民間傳說中,兩個節的起始源頭都是一樣的。據漢人桓譚《新論·離事》中的記載,寒食節本是山西風俗,時“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以此達到少生病的保健功效。桓譚認為此俗“為介子推故也”。介子推是晉國人,有恩於遭難時的晉文公。晉文公當了國君後曾放火燒山,希望逼出帶母親上山隱居的介子推,領取俸祿。哪知介子推寧死不仕,結果被燒死在一棵柳樹下。晉文公為此悔恨不已,此後每到放火燒山那日,宮中便禁止生火,以此紀念懷念介子推,慢慢形成了“寒食節”。寒食節後,晉文公又定下了祭祀介子推、為其掃墓的“清明節”,清明掃墓又成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