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朝廷“賜藥”於民


  生老病死是客觀規律,患病就醫自然也就必不可少。即使是在醫療技術發達,物質極大豐富的現代,看病難仍然是重大難題,那麼在缺醫少藥的古代是如何應對這一挑戰的呢?

  其實,對於如何讓老百姓看得起病,歷朝歷代都曾出臺過很多“醫改”辦法,比如西漢時期漢平帝劉衎的“賜藥”於民;北魏時期孝文帝元宏設立“別坊”提供免費就醫;唐玄宗李隆基“親制廣濟方頒示天下”向民間公佈實用醫方……唐朝還通過立法對醫療行為加以規範,《唐律疏議》中曾規定:“諸醫違方詐療病,而取財物者,以盜論”;對下錯藥方的即便沒吃死人也要“杖六十”……

  朝廷“賜藥”於民

  在古代,為方便群眾就醫,讓老百姓看得起病,較常見的辦法之一是“賜藥”。古代賜藥活動多出現在瘟疫、傳染病流行期間。針對看不起病的老百姓,平常也會賜藥。“賜藥”並不是一種制度,也不屬於“祖宗之制”的範疇,而是慈善性質的“仁政”內容,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老百姓看不起病的難題。

  西漢時,皇帝大都曾開展過賜藥活動。元始二年(公元2年),不少地方發生旱災,併發蝗災,尤以青州(今山東境內)地區最為嚴重。當時的皇帝漢平帝劉衎年僅10歲,把持朝政的王莽便以皇帝和朝廷的名義,為災民免費發藥,提供醫療服務,此即《漢書平帝紀》(卷十二)中所記載的“為置醫藥”。

  不只朝廷和皇帝會賜藥,地方衙門和官員,也不時為轄區內老百姓提供免費醫療。《後漢書鍾離意傳》記載,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會稽郡一帶(今江浙境內)發生特大疫情,死了好幾萬人。當時負責地方具體事務的鐘離意,便親自到疫區照看、慰問病人,送去醫藥,因此贏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