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破曉 作品

第851章 援助蘇聯(八)

  談到這個問題,李潤石的發言就多了起來。因為李潤石正在研究中國經濟模式,也藉著援助蘇聯的機會,開始更細緻具體的研究蘇聯的經濟模式。有了調查就有發言權,李潤石的發言得到了軍委同志們的極大重視。

  蘇德戰爭開始前,蘇聯總人口超過兩億,俄國大地上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人均糧食佔有量達到492.5公斤,肉類23.2公斤,奶173.1公斤。對於剛剛從飢餓中走來的蘇聯人民來說,確實是一個偉大的奇蹟。

  戰爭爆發到現在,全蘇聯百分之45%的人口,共8560萬人已經生活在敵佔區,其中超過5600萬是農業人口。更為致命的是蘇聯喪失了38%的糧食產地,大量的收割機、拖拉機的損失讓本就因為戰爭人力緊缺的農業雪上加霜。

  不過蘇聯當下有中國的支援,如果不是蘇聯對中國的忌憚,現階段蘇聯能夠獲得基本滿足人民需求的糧食。

  除了糧食危機,東線戰場這個史無前例的人力黑洞更是給已經千瘡百孔的蘇聯造成了人力危機。蘇軍在遭受重創後重建了千萬人規模的軍隊,作為代價,服務於蘇聯各工業產業鏈生產的蘇聯的國民經濟部門僅剩1840萬職工(戰前的1940年超過3400萬),其中而且其中女性佔超過50%,另外還有大量的老年人,殘疾人,青少年和兒童也被迫加入到生產之中。

  為了適應戰時生產指標,所有的工廠負責人有權要求工人每天無條件加班1-3小時,向工人發放的補償也被以所謂的“特別存款”為由被凍結。這個世界上最遼闊的國家,在1942年德國法西斯的猛攻之下,在糧食和人力上已經不容樂觀。

  為了適應史無前例的戰爭,蘇聯這套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也進行了人類歷史上史無前例的戰爭動員。蘇聯的國民生產總值只有56%為居民消費,軍費開支卻高達44%。蘇聯民用工業被盡最大程度地壓低。現階段民用工業品的進口以及庫存還能支持最多8個月。

  根據中國的數據判斷,蘇聯在8個月之後,商品總流通量將下降超過60%,貨幣流通量卻將增長為戰前的280%,大幅度的通貨膨脹給人民生活造成巨大的困難。這與中國只是將稅收提升到30%,就讓經濟極為旺盛,並且在戰場上處於明顯優勢的局面形成了鮮明對比。

  聽李潤石介紹到這裡,軍委同志們都很訝異。有人問道:“既然是這樣,為什麼我們反倒要支持蘇聯的經濟模式,而不是通過改變蘇聯的生產組織模式,來提升蘇聯的產能?”

  李潤石覺得軍委的同志們未免有點想當然,便解釋起來。蘇聯的經濟模式是命令式的模式,國家投錢搞工業建設,建設的目標是各個企業生產出國家規定的品質與數量的工業品。

  中國的模式並非完全的蘇聯指令性模式,也不是歐美那種產業競爭模式。中國模式是國家通過產業政策來推動產業發展的模式。因為中國的不同產業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導致中國的發展呈現出看似混合制的模式。

  “同志們,這是一種表現的感覺。事實上,我們的產業發展核心始終是一致的,就是以建成獨立自主的世界先進水平為目標。中國的航空業一直處於世界最先進水平,所有航空業就呈現出強烈的國家主導產業發展,通過資本運營手段,完善航空業產業鏈的模式。

  而中國的機械行業,因為缺乏積累,對於各種產業需求的應對能力不足。但是我們在經濟測量,精細控制,材料方面水平獲得了突破,成為世界第一。所以,我們就以引進與消化結合兩條腿走路的模式。

  我們當年最大的問題在於中國元不是世界貨幣,所以才出現必須與法國法郎這個世界貨幣合作的局面。導致了看似中國好像什麼都需要歐洲才能獲得完整價值的表象。

  現階段,我們的貨幣終於成為了世界貨幣。於是我們的經濟模式又發生了巨大改變。”

  李潤石說完,喘口氣,同時觀察軍委同志們的反應。看到大家基本都理解了問題,李潤石才繼續介紹,“蘇聯的經濟模式,與我們的產業模式大不相同。蘇聯盡力壓制冗餘與過快的變化。我們的模式強加給蘇聯,只會導致蘇聯的混亂。戰爭中意外越少,勝利越高。蘇聯的模式非常有利於蘇聯以蘇聯的模式獲勝。”

  何銳討論戰爭,總是從經濟入手。軍委的同志們覺得李潤石越來越像何銳了。對於當下的局面,大家覺得得讓李潤石說明白。好幾個人舉手,準備提問。李潤石也做好了應對的準備。他必須展現出自己的格局與能力不能比何銳差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