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宗 作品

第1147章 各方反應

    盧燦只是象徵性陪同李國章一會兒,旋即就與田樂群三人出門。一輛車去德銀投資大廈,另一輛奔港島納德軒銷售總部大廈。

    去公司的途中,溫碧璃不太明白,“李院長來咱家,你不陪客......合適嗎?”

    盧燦輕輕一笑,“他來,只是表明態度而已,有爺爺接待,夠了。”

    有些話,盧燦不太好對外說,只適合心底竊喜!

    黑色星期一股災,對香江金融格局的改變,影響深遠,遠比外界所知的影響更大。

    自從開埠以來,香江金融業變遷,大致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就是全英資階段,時間從香江開埠到十九世紀末,代表機構是怡和、會德豐、滙豐、渣打等傳統歐美資本圈層。

    實話實說,這幫歐美資本在亞洲大發其財,也奠定了後來香江金融自由市場的基礎,部分公司如滙豐渣打直到今天依舊是香江金融業的擎天白玉柱。

    第二階段是華人買辦資本崛起階段,時間從二十世紀初一直持續到八十年代。

    以李佩材、周壽臣、簡東浦、馮平山、何東、羅旭和、利希慎、高可寧、鄧志昂、周錫年等金融家所創立的華人金融圈,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打破歐美資本對香江金融的壟斷,拔高華人資本在香江金融圈的地位,但同時,這些金融家及其創立的金融機構,本質上又是歐美資本的買辦!

    盧燦經常說的“傳統金融圈”,大體就是說這一圈層。

    第三階段是萌發於戰後,又以1973年香江股災為崛起點的當代香江金融家圈層,代表人物有新四大家族。盧燦及盧系資本,本質上屬於這一圈層。

    基於政治考量,盧系資本想要直接挑戰以滙豐渣打為代表的歐美資本,幾乎不現實!

    所以,目標只能放在“傳統金融圈”。

    黑色星期一股災,讓香江股市重挫,對傳統金融圈而言,更是一次超級大災難。以傳統金融圈的核心機構東亞銀行和華人銀行為例,幾乎被“一波帶走”!

    這不,讓盧燦及盧系資本“撿”了個便宜——不僅從容入股證交所有限公司,還順手拿走管理運營權。

    這些情況,偷著樂就行。公開說出來,那就是打傳統金融圈的臉!沒必要。

    ............

    接下來的幾天,港島內對“大灣區經濟一體化”,議論頗多。不少媒體和機構,包括港府布政司,都向德銀投資發來邀請,希望盧燦再度出面,能對此做出更深層次的解釋。

    盧燦能解釋個屁啊!

    不過,布政司的面子要給。

    德銀投資安排安德烈王永斌和羅廣田出面——羅廣田召開新聞發佈會,再度陳述盧系資本對“大灣區經濟圈”的構想;安德烈和王永斌則去布政司彙報,就盧燦所提的“打造大灣區經濟圈”做了一些簡單說明解釋——目前只是構想,是否推動以及有沒有成功的可能性,還需要論證。

    與此同時,“大灣區經濟圈”的提議,幾乎在最快時間裡,被送往海里。

    十二月十日,沙田大院又有人投貼拜訪——以顧問身份參加“市長論壇”的全國經濟工作協調小組副組長,著名經濟學家,社科院副院長劉國光先生,拜訪沙田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