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祐樘朱見深 作品

第二百一十三章 帝設新考,狀元武魁

  “武進士按早前抽籤的順序在北邊垂釣,武生在南邊垂釣!此次比試並不會影響你們武進士和武生的功名,但將會很大程度決定你們授職的高低,亦將決出本屆恩科武舉的武狀元和武魁!”吏部尚書李裕主持這場比試,顯得臉無表情地說道。

  武舉的地位終究還是低上不少,除了沒有縣試、府試和院試外,亦是沒有殿試這一環節,武狀元其實就是武舉會試的第一名。

  不過這一情況到本朝有所改觀,雖然沒有設立真正意義上的會試,但亦是在西苑太液池邊上舉行一場釣魚大賽。

  這種比拼方式難免讓一些不懂釣魚的武進士感到不公平,但真要通過會試的文試來挑選武狀元同樣不公平,所以倒也不是完全不能接受。

  何況此次比試的是誰釣的魚又多又重,故而有著很大的運氣成分,比僅僅依靠一篇文章或家世背景來定武狀元要公平得多。

  正是如此,大家看著已經安排好的釣位,不由得紛紛摩拳擦掌地尋找自己的釣位,卻是想要通過這種相對公平的方式博取武狀元功名。

  李裕現在已經是皇帝身邊的紅人,而今亦是越來越受到重用。

  跟喜歡結師生關係的文舉不同,武舉則是純粹得多。而今李裕算是本場武舉的主考官,而作為吏部尚書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亦是漫步在各個釣點觀察考生。

  受到朱祐樘的影響,他亦是開始改變以前的選才思維。

  而今已經摒棄那些文章妙筆生花但治理地方則一塌糊塗的地方官員,而是更樂意提拔那些真正為民做實事的官員,一切都以政績為衡量標準。

  像最近針對湖廣地方官員,若是能夠配合劉忠清丈田畝的官員會評為優等,但縣內的清丈沒有進展便不考慮提拔,甚至要用放大鏡認真考察這個官員。

  雖然他對朱祐樘是百分百效忠,但心裡對朱祐樘通過釣魚的方式來決定武狀元,心裡還是覺得略顯草率。

  很快地,便有幾名武進士被刷了下來。

  “你的魚鉤怎麼沒有魚餌?”

  “卑職是姜太公釣魚,願在此待陛下!”

  “攆出去!”

  ……

  “你離河邊那麼遠怎麼釣魚?”

  “卑職從小怕水!”

  “攆出去!”

  ……

  “你怎麼將釣上來的魚又給放了?”

  “上天有好生之德,卑職不願殺生!”

  “攆出去!”

  ……

  釣魚看似一項簡單的運動,但對人性卻是一種考驗,特別急躁或優柔寡斷的庸人會被刷下來,亦會暴露出各種各樣的奇葩。

  李裕看到那個最後被攆出去的身材魁梧考生,不由得倒吸一口涼氣。

  因為這個信奉“上天有好生之德”的考生在武舉會試中是成績第一,若是按以往慣例,這一位可是要欽點為武狀元。

  李裕艱難地嚥了咽吐沫,顯得後怕地望向紫禁城。

  若不是陛下要求增加今天這一場垂釣比試,大明王朝真要出現一位不敢殺生的武狀元,焉有不衰之理?

  太液池,這無疑是釣魚人的天堂。

  一百位武進士提前知悉最後一場的考試內容,雖然其中有不少人是初學者,但現在已經釣得像模像樣。

  其實這個時代釣魚的入門門檻很低,無非就是鉤上魚鉺丟進湖中即可,魚兒咬不咬鉤就全憑天意了。

  當然,起魚的時候需要一定的技巧,特別現在的魚線存在不小的弊端。

  好幾個武進士由於拉得太猛,以致魚沒有被釣上來,卻是將魚線直接扯斷了,從而被迫終止考試。

  “正堂大人,此次武舉的狀元怕是誕生了!”待李裕來到最南邊的時候,一個官員顯得欣喜地彙報道。

  一個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正在起魚,一尾兩指大的鯉魚被提了上來,很快這條鯉魚便被這個年輕人丟進旁邊的木盆中。

  此時此刻,木盆都差不多滿了,跟其他武進士已經拉下了一大截。

  這個帶著幾分儒氣的年輕人在掛好魚餌後,便熟練地甩杆下水,所有動作都是一氣呵成,渾身有種說不出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