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蔡侯紙

 【記載文字文化的載體,也是幾經變化的。】

 【從陶器,獸骨,青銅,玉石,再到竹木,絲帛等,最早的文字體現,是新石器時期出土的刻符紅陶缽,留下了當時的記事符號,然後是刻在龜板上的甲骨文,以及刻在石頭上的‘石刻文書’,鑄造雜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等。】

 隨著聲音的舉例,天幕中也隨之出現了相應的展示——

 下底為紅,其上為藏藍的刻符紅陶缽,斑駁的缽面上有一個上下顛倒的,兩個“山”字疊在一起的符號。

 巨大龜板上的甲骨文,上面刻的文字已經屬於成熟的漢字。

 現存最早的石刻文書,來自春秋時期的石鼓文,其後在石上記事,刻字等仍被歷朝歷代所繼承。

 鑄造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稱金文。

 鏡頭拉近,環繞巨大的青銅鼎,內裡銘文豎向排列,撲面而來古樸又恢弘神秘的觀感體驗。

 【......陶器易碎,獸骨,青銅,玉石等難以書寫,其後又發展出將文字記載於竹片,木板以及絲帛上等。】

 【但竹片和木板也只是相較於之前更好攜帶和書寫等,其實也並不便利。】

 【至於絲帛,即絲織帛書,雖質地柔軟,且容量相較於竹簡木板更大,體積小,便於書寫,閱讀和攜帶收藏等,可對於當時的國家社會來講,普及絲帛用於日常書寫,是非常不現實的事情,就連貴族都不一定經常用得起絲帛,更何況吃不飽穿不暖的老百姓們。】

 【及至後來,紙張便發明了出來。】

 咚咚——

 嬴政聽見自己的心在快速跳動。

 他不禁來回走了兩步,紙張!那薄薄的紙張,既然在絲帛後被髮明出來,那是否證明,紙張的製作成本更低?

 何止是貴族,就連他都不輕易使用絲帛,日常多用竹簡,可見這絲帛好用是好用,但推廣普及是真無法辦到。

 “來人!”

 “快叫人將天幕所言逐一記下來,不得任何疏漏!”

 李斯也是神情一凜:“陛下,可多叫二三人,以及臣現在就書寫記錄。”

 “可!”

 漢朝未央宮。

 劉徹也在呼人記錄,同時心裡輕哼,紙張,這麼好的東西,天幕竟只為秦皇所講。

 還好他得授於天,現也能聽得,秦皇那個暴君,豈可比乎!

 【其實在真正的紙張出現之前,有出現過類似的纖維薄片,也可用於書寫,這最開始和製作絲綿有關。】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在將蠶繭抽絲織綢之後,會遺留一些殘絮飄絮,而次數多了,便會風化形成一層薄薄的“紙片”,其上便可用於書寫,只不過這是副產物作用的結果,產量是跟不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