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港島,家大業大 作品

第83章 港島風雲,唱起了對臺戲


                 若瞭解港島的經濟發展史,便可知道製造業曾經在港島經濟崛起中發揮重要作用。

  紡織業、製衣業、塑料業、玩具、鐘錶、電子……多個行業在全球佔有舉足輕重地位,高峰時期(上世紀60~70年代)製造業佔港島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0%。

  然而在貿易和金融的雙輪驅動下,港島製造業持續外遷,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甚至完全沉寂,其生產總值到了後世連1%佔比都沒有。

  其經濟結構嚴重失衡,這是全球任何一個國家都未曾有過的。

  而到了如今,也就是八十年代,港島製造業佔港島gdp已經下滑到了20%左右。

  紡織服裝行業地位整體下降,代工生意又只是接觸了製造業的皮毛,利潤大頭都被品牌商拿走。

  再加上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嚴重,南洋各國製造業的崛起。

  現如今港島已然全面轉向了由港口貿易、地產金融等服務業為主導的發展模式。

  港島此時的環境是炒房、炒股票,是在去製造業的。

  斯沃琪集團的崛起,猶如暴風雪當中的逆行者。

  一旦它閃閃發光,沒有人可以忽視它的存在。

  兩個月超二十萬的銷售量,擺脫了代工的處境,擁有了自己的原創品牌。

  甚至以挑戰者的姿態,要進軍國際,與日本三大表爭搶全球市場份額。

  這個消息一爆出,整個港島都炸鍋了。

  《明報》旗幟鮮明的站在了邵維鼎的一邊,為港島實業聲嘶力竭的吶喊。

  “過去十幾年,港島的製造業gdp佔比不斷下滑,生活成本卻在不斷上漲。”

  “在國際上,提到我們港島製造的產品,印象都是低質、廉價。”

  “去年我們港島的玩具出口量來到了世界第四,鐘錶出口量來到了世界第二,但是這些無一例外大部分全都是代工產品,產品的大部分利潤全都被品牌商給拿走。”

  “面對著這種困局,我們很多人是知難而退,將產業轉向更賺錢的地產金融、港口貿易。”

  “商人趨利避害,這些我們都能理解。”

  “但是一座城市是否可以離開製造業?是否可以只靠服務業撐起城市的發展?”

  “這個答案,五十年前就曾經有人告訴過我們答案。”

  “那現如今呢?時代變了嗎?不,在美國紐約,他們的金融業在全球範圍內首屈一指,大名鼎鼎的華爾街便坐落於此,但紐約同樣有著齊全的先進製造業集群。”

  “東京、星加坡、倫敦、柏林這些城市的製造業同樣發達。”

  “那為什麼我們港島,要興起去工業化,去製造業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