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華水不回 作品

第 51 章 六月後,隨著程怡...

 沒想到,今年跟著趙瑞學種西紅柿的人家,第一茬就掙了三十多塊,如今,第二茬也豐收了,村裡人才知道大棚和種菜這麼容易掙錢。

 想讓趙瑞再去弄一些第一批是人家給的實驗材料,第二批就要自個兒掏腰包了。

 要錢?那還裝什麼,村裡人揮揮手散了,當然也有腦子不清楚,怨恨趙瑞不肯幫忙。

 這不……

 “喲,趙瑞,什麼時候媳婦都領地裡幹活了,也不請我們喝杯喜酒,掙那麼多錢不花留著生仔嗎?”

 這是趙瑞一位遠房堂叔家的兒媳婦,眼熱地嘲諷道。

 江南好好走著,不想麻煩突然找上頭。

 她也不怵,看著那人笑道,“嫂子,我是李旭的表姐,我記得你認識我呀。這天都還沒黑透就能把人認錯了,我看你這眼睛多少有點兒問題,可得早點去醫院瞧瞧,免得哪天看不清,栽我的柴刀上就麻煩了!”

 江南不信石慄大隊還有人不知道她柴刀的威名。

 果然見人訕訕,聲音也小了很多,“有本事,你來試試!”

 這慫氣模樣惹得看熱鬧的人一笑,趙瑞見旁人沒誤會,也不會給江南造成困擾,就沒再說話,繼續拉著車回家去。

 江南也沒放在心上,不過這都是她和趙瑞第幾次被湊一起了。

 次日一早,趙瑞和李旭要去送西紅柿,江南跟他們坐驢車去看程皓。

 才上板車,趙瑞給她遞了個裝著稻草的口袋當坐墊,“車板不光滑,小心衣服勾壞了。”

 江南感慨他的細心,真心實意道,“謝謝,也感謝你上次的幫忙。”

 昨天忙著幹活,她沒來得及當面道謝。

 趙瑞拉著韁繩,垂眸笑道,“小事,不用老記掛著,你買的那些補品儘夠了。”

 這話,江南就不信了,只承諾道,“有我能幫得上忙的地方,一定開口。”

 趙瑞無奈,抬眼看她笑說,“好,我記得了。”

 兩人你來我往,又打了一番李旭看不懂的謎語,李旭擺出一副調侃的表情問兩人,讓江南含糊過去了。

 事情已經解決了,就不用說出來讓家裡人擔心了,江南是這樣想的。

 李旭見她不想說,也不強求,只等事後問他瑞哥。

 又繼續方才的勾衣服話題,正想給江南誇讚兩句趙瑞的細心及貼心,是個好男人時,看見江南洗得發白的藍色斜條紋半身裙,才意識到,“姐,你是不是好長時間沒做新衣服了?好像來來回回就這幾身。”

 江南低頭看了看她自己,笑道,“又沒壞,能穿就行。”

 上學期,她進得少出得多,更沒心思做了。

 趙瑞聽了姐弟倆的對話,則用眼角瞥了一眼,忽想起那天在醫院裡見的那條新裙子和窈窕的身影,眼睛一直望著前方的路,沒有回頭。

 到了城裡,趙瑞和李旭去送西紅柿,江南在公交車站下了車,去接程皓。

 到了程家院裡,江南還是用糖找了一個小朋友去叫程皓。

 抬頭卻見程母站在窗口,看著她的眼神像是要殺人一般,憎恨毫不掩飾。

 江南衝她莞爾一笑,做壞事的是程怡心,她有什麼好怕的。

 沒等兩分鐘,沒心沒肺的程皓出來了,拽著她的手、催促她快走,江南又衝程母一笑,轉頭帶著程皓走了。

 路上,程皓主動提出他想去工人俱樂部,那邊公園裡新弄了好多兒童娛樂設施,又有小孩一起玩,程登臨帶他去過一次,他還想去。

 江南自然沒意見,看著他玩得滿頭大汗,才帶著他去吃飯,還是上回

那家西餐廳。

 進門後,又遇熟人,卻不是江南,而是程皓。

 “皓皓?”只聽有人驚訝喚道。

 江南循聲望去,只見一位漂亮有氣質的女同志帶著一個三四歲的小女孩,兩人驚喜地看著程皓,小女孩也開口喚道,“皓皓哥哥。”

 程皓似乎挺無奈的,回了一聲,“瞿阿姨、盈盈妹妹。”

 江南聽到這個姓,恍然大悟,原來是她?

 仔細一打量,單看這長相氣質,確實有做白月光的潛質。

 二人互相知道對方的身份,也沒有認識的必要,江南就跟人點點頭,帶著程皓走了。

 只聽後面的小女孩奇怪問她媽媽,“媽媽,今天皓皓哥哥不跟我們一起吃嗎?”

 江南一臉好笑的表情看著煩惱的程皓,只聽程皓道,“我爸帶我出來玩,總會遇上她們。”

 沒想到今天換了他媽,還能遇上,好煩哦!

 江南笑笑沒說話,讓他點了餐。

 只沒多大會兒,她的熟人也來了。

 李旭、趙瑞和上次那個男人。

 男人見到程皓母子也很驚訝,主動過來打招呼,“又是你呀,小夥子,咱們真是有緣吶!”

 江南無語地看著李旭和趙瑞,這才分開多久,又遇上了。

 兩人也意外。

 而程皓已經不太記得那個男人,面露迷惑,男人見狀,笑出了聲,“不記得我,總記得你後爹吧?”

 說著,手往後指了指。

 那頭,瞿思君聽到這話,瞳孔縮了縮,直直看向那個所謂的“後爹”。

 作者有話要說

 感謝在2024-02-2822:05:46~2024-02-2923:52:04期間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投出地雷的小天使:安了、707044411個;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拒絕熬夜20瓶;maiiii、瘋狂rabbit10瓶;行雲、daydayup5瓶;安了3瓶;一一一、pufferfish、md、打醬油的小丸子、球球1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

 六月後,隨著程怡心、黑中介判刑,劉慧蓮免職,江南遭受誣告之事的陰霾逐漸散去。

 當然,這案子也有處理得不完美之處,那位收了錢將病歷單帶進宿舍樓的女生,至今沒找到。

 黑中介當時隨意找的人,本身就記不大清,他所描述的長相又很大眾化,隨意找十個女同學,其中三四個人都符合,學校不希望事情擴大化,因此不可能讓學生們排著隊一個個讓他辨認,在同江南商議後,這事兒就算了。

 但學校組織各系各班召開了一次主題班會,通報了江南案例中這位不知名女同學的助紂為虐行為,勸誡其他同學行事要恪守底線、明辯是非,又通過各班輔導員之口告訴那位女同學,江南和學校不會再追究,是給她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希望下地再面臨同樣選擇時,她能站到正確的一方。

 此時此刻,全校同學們才知道此次誣告事件的背後有如此陰謀,俱是譁然的同時,紛紛猜測那位作惡的女同學是哪一位。

 只學校不讓尋根究底,大家也就說說罷了。

 這件事就算徹底了結了,江南的校園生活恢復了平靜,繼續學習、工作。

 原本江南三人定下第六期廣告位要用獲得出版機會,不想,有人找上門要登廣告。

 一位名叫鄧芳芳的數學系女同學,她是滬市本地人,看過沈揚和畢巖峰的事蹟後,受到啟發,和沒有工作的母親妹妹一起在學校附近擺了個餛飩攤子,原以為靠近租書攤,前去租書的同學們餓了,興許會想來一碗,帶動她們的生意。

 沒想到,她低估了同學們的愛書程度,租一摞書,從肚臍眼頂到下巴頦,眼都不眨,卻不捨得花錢買一碗餛飩。

 所以,鄧芳芳才想來打廣告,讓校內更多同學知道她家的攤子。

 江南沒有直接應下這單生意,反而提出,“我們可以先嚐嘗再決定嗎?”

 吃食和租書不一樣,她們得對同學們的身體健康和《狂瞽》的名譽負責,需要考察過衛生條件和味道,才能決定要不要刊登。

 江南將這想法告訴鄧芳芳,鄧芳芳二話不說就答應了,只道,“小本經營,概不賒賬。”

 江南三人起初聽了還沒反應過來,一會兒子後,才哭笑不得道,“這是當然!”

 她們不是想借機白吃白喝。

 於是,下午課後,四人約著出了校門去鄧家的攤子,這出來一看,才發現這條街大變樣了,多了些各式各樣的小攤小販,吃食也有兩三家。

 江南她們到鄧家攤子後,鄧媽媽和鄧妹妹有些侷促,生怕讓鄧芳芳丟人,鄧芳芳反而不在意,安慰她們道,“等她們吃完回去,會有更多的人衝著‘數學系鄧芳芳’的名頭來吃,咱們能藏到什麼時候?用不著,媽、二妹,給她們來三碗。”

說著,她自己也放下書包、繫上圍裙洗手幫忙,又向江南三人道,“今天就讓你們見識見識我們老鄧家的獨門秘方!”

 三人都被她逗笑了,江南仔細看了鄧家改裝的三輪車攤子,雖然車子破舊,爐子、廚具也看得出來用了些年頭,但很乾淨,擺放也很整齊,鄧家母女雖然見到她們有些許緊張,但是手上動作熟練。

 很快便端上來三碗,江南三人嚐了一口,都睜大了眼睛。

 湯很鮮美,餛飩皮薄勁道,雖然餡裡肉不多,但餡料調製的味道很好,總的來說,很驚豔。

 而且一碗十二個,有糧票就一毛二,沒有一毛三,價格也很公道。

 江南三人對視一眼,徹底沒意見了,當即達成合作。

 等她們吃完,鄧媽媽不打算收錢,卻被鄧芳芳攔住,“她們還掙咱們的錢呢!”

 江南三人都笑了,幫著勸道,“是啊,阿姨,不能讓您虧本了。”

 而後幾人折返回學校,莫敏看著另外幾個吃食攤子道,“還是太少了,不管是這樣的攤子,還有飯店都是,否則,咱們下一期可以徵一期美食稿。”

 楊玲聽了,笑道,“學姐忘了,咱們下個月要休刊了。”

 七月中旬期末考,所以團委規定必須休刊,一心搞學習。

 江南也興致昂揚地看著兩邊的攤子,“咱們可以下學期搞,相信到那個時候,做生意的人會越來越多的。”

 莫敏很是贊同,於是,她們下下一期的主題就定下了。

 回到辦公室,江南擬了合同,又登記下了廣告需要的信息,比如餛飩攤的名字、固定擺攤地址、營業時間、價格等等。

 江南寫好後,鄧芳芳還提出要求,要將餛飩攤屬於“數學系七八級鄧芳芳”的消息也登上去。

 江南驚訝,她以為鄧芳芳和她媽媽妹妹那樣說是安慰人,不想她來真的。

 這個時期個體戶的地位別說跟後世比,就是跟仍舊受歧視的八十年代中後期,也是雲泥之別,畢巖峰且能說是迫於生計,鄧芳芳一個大學生,沒經歷過後世的好時代,居然不懼別人的眼光。

 江南是佩服的。

 只聽鄧芳芳無所謂道,“飯都吃不飽了,哪兒還有心思在意這些有的沒的。”

 說著,掏出了兩塊五毛錢。

 江南給她開了收據。

 如今,她們的報紙依舊還是校內只出二百五十份,鄧家的攤子就擺在學校門口,《狂瞽》批發給畢巖峰到別的學校賣的量,就不收她的廣告費了。

 鄧芳芳接過收據,鄭重地跟江南三人道謝,“沒有你們的報紙,我還走不出這一步呢!”

 她家裡孩子多,只有父親一個人在廠裡幹苦力,每月二十多塊工資,母親天天接零活補貼家用,眼睛都熬花了。

 那幾年她在鄉下給家裡寄糧食,如今在學校勒緊褲腰帶省補助金,不過杯水車薪,直到她看到了沈揚學長的文章,仔細算過他們的利潤後,覺得個體戶很有賺頭,才決定搏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