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航 作品

第395章 公司改制(下)

“但是接受咱們捐款的這些慈善機構,有沒有將這些善款,用在實處,幫助到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呢?這就真不好說了,因為很多慈善機構的賬目並不是公開透明的,大筆的善款只給了一個大體去向,具體細節,並不對外公佈。為了將善款花的清楚明白,為了幫助到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喬總決定成立咱們瑞達科技自己的慈善基金會,慈善捐款專款專用,賬目公開透明。只是慈善基金會的審批流程頗為漫長而繁瑣,好在經過我們法務部同事們幾個月的持續跟進,咱們的瑞達慈善基金會,終於走完了全部流程,獲批成立。

瑞達慈善基金會,屬於私募性質的基金會,並不能對公眾徵集善款,它的主要資金來源就是咱們瑞達系企業的慈善捐贈。瑞達慈善基金會的主要慈善項目,包括植樹造林,治理沙漠,資助貧困地區少年兒童完成學業,幫助偏遠地區維修或建設學校等等。瑞達慈善基金會會長一職,將由杜青青杜經理擔任,所有基金會相關人事任命和資金撥付,全部有杜經理決定。基金會賬務定期對社會公示,所有善款去向,精確到具體項目,具體個人。

除了慈善基金會,最近喬總還出資創建了瑞達航天公司,主要從事運載火箭、航天飛機、衛星、太空飛船的研發、製造、和發射。瑞達航天公司,註冊資金1000億,總部和研發中心設立在京城,運載火箭生產和發射場地待定,初步計劃放在內蒙。也就是說從今天起,咱們瑞達系企業,又添一員大將瑞達航天。目前新公司尚處於草創階段,急需大量管理人材和技術精英,除了對外招聘,還還會從其它瑞達系企業中,抽調一部分人才,擔任新公司的核心骨幹,這一點希望大家理解並支持。”

隨著段志宏的發言結束,會場內響起一片嘁嘁喳喳的討論聲。

“這慈善基金會成立的好,早就受夠了那些慈善組織的噁心嘴臉,捐款的時候,把你當大爺供著,事後想要查詢善款的去向,卻是一問三不知,逼問的急了,乾脆把你的電話拉進黑名單,你說氣人不氣人。”

“說得對,一些個別慈善組織的吃相實在太難看,落到實處的慈善捐款,連總額的三分之一都沒有。今後有了咱們瑞達系自己的慈善基金會,所有慈善捐款,直接丟過去就好,簡單,高效,放心,至少不用擔心你捐贈的善款,以各種名義,塞進了某些個人的腰包。”

“我今天才發現,咱們瑞達系企業的行業跨度真的好大,從電商,到芯片生產,從手機制造,到新能源汽車。似乎咱們喬總每註冊一家新公司,就要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而且每一家新公司,都能發展的很好,都能在所屬行業內,攪起一片風雲。現在咱們瑞達系企業,又要多一個瑞達航天,難道國內民營航天領域,也要出一個spacex不成。”

“航天領域,可是出了名的高門檻,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咱們喬總這沒頭沒腦的紮下去,真的能取得成功嗎?”

“這個你放心,咱們喬總別看人年輕,卻不是個莽撞的人。他既然選擇這個時候,入局建立航天公司,那就有很大的把握,取得成功。”

“其實咱們喬總創建航天公司,早就在規劃之中,只是沒想到會來的這麼快。還記得當初咱們喬總上央視對話欄目的時候,說過的一句話嗎,他說他從很小的時候,就有三個夢想,第一個是用自己設計生產的手機打電話,第二個是開上自己研發的汽車,第三個是開上由他主導設計的宇宙飛船,衝出太陽系,邁向星辰大海。如今喬總的前兩個夢想,都已經實現。剩下的第三個夢想,正好著落在瑞達航天上。”

“我還是覺得,民營公司搞航天,難度太大,要人才沒有人才,要技術沒有技術,一切都要從頭摸索,砸再多的錢,也難以取得突破。”

“其實民營航天公司,也沒你說的那麼不堪。華夏的航天人才並不缺,只是他們大多在科研院所,各大高校,或者國營航天公司供職。想要說服這些人才,從原來的單位辭職,加盟瑞達航天,只需要加錢,提高工資待遇就可以。而咱們喬總可是全國首富,最不缺的就是錢財,砸錢挖人,不要太輕鬆。”

“在我看來,航天技術,也沒傳說中的那般高大上。一些基礎性的航天科技資料,早已不是什麼機密,只需要花一些小錢,就能夠買到。真正需要砸錢研發的,是那些頂級航天技術,像是可回收火箭,載人航天,艙外宇航服制造之類的。現在瑞達航天初創,先搞一些固體燃料小火箭練練手,逐步積累經驗技術,不必上來就搞那些高精尖項目。”

看大家討論的差不多了,喬瑞達這才清了清嗓子,說道:“好了,有關慈善基金會和瑞達航天的事情,就討論到這裡吧。接下來咱們開啟一個新的議題,那就是公司改制。咱們瑞達系企業,包括那些收購來的原材料或零配件生產工廠,都是獨立法人,單獨註冊,算是我的獨資企業。只有瑞達網絡公司,為了上市的需求,進行了企業結構調整,設立了控股公司,和董事會,監事會,這些組織。從法律意義上來說,咱們瑞達系的幾家企業,彼此獨立,互不統屬,只有我這個老闆,才是大家聯繫的紐帶。這就造成

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我的權力太大,管的事情太多。

以前瑞達系企業數量少,規模小,我一個人還能管的過來。但是現在,瑞達系核心企業就有了瑞達科技,瑞達電子,瑞芯晶圓廠,瑞達網絡四家,還有一家瑞達航天正在組建之中。這五家企業,任何一家都是萬人規模以上的大企業,下面收購來的附屬企業還有一大堆,每個月光是提交上來報表,就有半米高,這些東西都需要我審閱簽字。

大家都知道,我還是一個在校大學生,需要將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放在學業上,能夠分給公司的並不多。為了讓企業架構更合理,管理更規範,為了讓我的課餘生活更輕鬆一些,我決定對瑞達系企業進行改制。成立集團公司,對瑞達系企業進行統一管理;將瑞達科技研發部獨立出來,成立瑞達研究院,為各家公司提供技術支持。杜經理已經起草了一份改制方案,發下去給大家看一下,有什麼不明白的,可以現場提問,我給大家解答。如果在公司改制上,有什麼好的建議,也可以提出來,大家共同研究。”

說道這裡,喬瑞達示意秘書,把提前打印好的公司改制計劃書給大家發了下去,每人一份,每一份都有幾十頁的樣子,一遍需要的時間至少在十分鐘以上。接下來,會議室內恢復了安靜,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到了這份文件上,甚至偶爾響起的翻頁聲,都能被大家聽到。

半個小時後,所有人都看完了資料,剛剛晉升為瑞達研究院院長的肖景盛,最先提出了他的疑問,“喬總,這份改制計劃上說,以後瑞達研究院要自負盈虧,獨立運營,那每年海量的研發資金從哪裡來,總不能把咱們研發出來的先進技術,拿到市場上去出售吧?”

“確實不能把咱們投入巨資,研發出來的獨家技術,賣給外面的企業,那是資敵行為,是絕對不允許的。不過技術不往外賣,可以內部消化呀。今後瑞達研究院研發出來的技術和產品,像是新設計的手機芯片,容量更高的石墨烯電池,更先進更高效的石墨烯生產方法等等。瑞達集團下的各家企業要使用這些技術,生產這些產品,就必須支付一定的資金,作為技術授權費用。如果技術價值過大,不好估價,還可以採用銷售分成,或者利潤分成的方式,支付技術授權費。

這些各家公司支付的技術授權費,作為研發資金,重新投入到新技術的研發中去,從而形成良性循環。這樣咱們這些公司,就會有源源不斷的新技術,新產品可以使用。”其實在這份公司改制計劃書中,關於瑞達研究院的研發資金來源,也有所說明,只是寫的太過籠統,沒有給出具體的操作方案.喬瑞達現在把這部分內容提取出來,做了詳細的說明。

瑞達汽車的邵廠長也在此時提問道:“喬總,按照計劃書上所說,新技術新產品研發工作,全部交給瑞達研究院,那咱們這些下屬公司,還需要保留技術研發部門嗎?”

“各家公司的技術研發部門當然要保留,畢竟你們才是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企業,可以直接和產品用戶接觸,最能瞭解客戶的需求,可以第一時間調整優化產品。所以我的意見是,核心技術的研發放在研究院,具體產品的研發和更新換代,則交給各家下屬企業的研發部門。就拿新能源汽車舉例,研究院負責研發容量更高的電池,動力更大更靜音的電動機,更先進更智能的車機系統;你們瑞達汽車公司,負責設計具體的車型,核心元件,就採用研究院的研發成果,車外觀、內飾,座椅這些東西,全部由你們公司的新車研發團隊決定。”這份公司改制計劃書,是喬瑞達和杜青青,一起商議撰寫出來的,對其中的一些細節問題,早已考慮的非常周到,像是邵和平提出的這種小問題,那是張口就來,不帶絲毫停頓的。

剛剛從瑞達科技公司副總經理,晉升為總經理的趙鴻才,有些遲疑的開口詢問道:“我們瑞達科技公司的研發部獨立出去,成為了整個集團公司的研究院,那我們公司今後的新手機研發工作怎麼辦,要重新招人,成立研發部嗎?”

“最近這半年,新手機的研發工作,還是繼續交給研究院負責吧。不過瑞達科技的研發部也要重新建立起來,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家沒有任何研發能力的企業,是走不遠的。研發人才可以去各大高校去招聘,也可以去同行公司挖角。不管你使用何種方式,儘快將研發部建立起來就好。今後瑞達科技公司的研發部,就專注於具體手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等終端產品的設計工作。至於新處理器設計,基帶芯片更新迭代,更快速充電芯片的研發,這些技術含量比較高,研發投入比較大的工作,交給研究院去做。”

接下來一個小時,參加會議的各企業高管提出了十幾個和公司改制相關的問題,喬瑞達都給出了詳細的解答。直到大家對這份改制方案,再無任何的疑問,這才宣佈方案通過。這次的會議開到這裡,也就結束了。

公司改制方案確定,接下來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像是註冊集團公司,更改各家企業的註冊資料,調整股權結構,調整人事任命,替換報稅資料,建立完善的集團公司管理制度等等。想要走完所有改制流程,至少需要兩到三個月的時間

。不過需要喬瑞達這個當老闆的,參與的內容並不多,只需要每過一段時間,集中籤訂一些授權文件就可以,並不影響他的學習和工作。

隨著時間的推移,各項工作都在有條不紊的推進。瑞達慈善基金會和瑞達航天公司,低調的完成註冊,先後開張營業。瑞達慈善基金會的辦公地點,暫時定在在瑞達總部大廈21層。基金會開張的時候,只是在前臺旁邊,擺了幾個花籃,沒有剪彩儀式,沒有開業典禮,也沒有照相機的閃光燈和媒體的爭相報道。用會長杜青青的話來說,瑞達慈善基金會是一個慈善組織,成立的目的是為了扶危濟困,花錢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又不是為了賺錢,不是為了賺名聲,弄那麼高調幹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