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論現代玉米的增產

 [在建國初,玉米的產量是並沒有今日這麼高的,畝產大概也只有100公斤左右。

 但我們剛才說,現在玉米的畝產平均700多斤。

 大家肯定好奇,是發生了什麼,才讓我國的玉米有了今日的產量。

 這我們就要說一個人了。

 他名叫李登海,是我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

 同時,他也是“中國種業十大功勳人物”之一,與袁隆平並稱為“南袁北李”。

 又是世界玉米栽培史上夏玉米高產紀錄的保持者。

 還是我國感動中國“雙百”人物中的兩位農業科學家之一。

 用50年完成了143年才能完成的科研工作。

 是“時代楷模”,育成了我國首個具有畝產1000-1400公斤以上高產能力的夏玉米品種。

 創造了黃淮海區小麥玉米一年兩季畝產1761公斤的百畝豐產方。

 開啟了一畝地可以養活四個半中國人的新紀元。

 這些可不是我說的,而是他靠著自己,實實在在獲得的榮譽。]

 伴隨著虞美人的聲音,天幕配上照片的同時,也噠噠噠的同步跟進信息。

 看得各朝代眾人目瞪口呆。

 南北朝,北魏。

 賈思勰都有些恍惚了,忍不住想,這真的是在介紹一個農學家嗎。

 又是“十大功勳人物”,又是感動中國“雙百”人物,不敢置信。

 就想想他們,寫個農書,都要說一聲,“故商賈之事,闕而不錄”。

 想想就一把辛酸淚。

 特別是看看他現在這個時代,再看看天幕。

 更酸了。

 ……

 事實上,對於封建王朝那種“學者不農,農者不學”什麼的,虞美人是真的不能理解。

 弄不清楚明明是一群狗熊,居然還看不起英雄。

 [大家看到這一系列的成就,是不是覺得,他一定有一個較大多數人更為深厚的背景,淵博的知識。

 他才能做成這樣的成就。]

 各朝代眾人都知道,一般虞美人說這話時,下一句一定是否認。

 但,“難道不是嗎?”在他們的認知中,能夠這麼厲害的,或者能夠寫書的,能夠被認可的,不都是那些士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