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論現代玉米的增產

 哪真的有他們這些普通百姓什麼事。

 就算有,看上期天幕中,不也連個名字都沒有留下嗎。

 他們心中懷疑,但也期待。

 這要真的是農民出身,那真的太厲害了。

 無法想象的厲害。

 秦朝。

 嬴政看看那個100斤,再看看那個700斤,陷入沉思。

 有能力的人是什麼出身,他並不是十分在意。

 就像他大秦,朝堂上真正的秦人可沒多少。

 但他統一六國後,誰敢說自己不是秦人。

 祖龍就是忍不住想,他大秦的稷畝產130斤,後世畝產600-800斤

 看來還得重用農家人,讓他們好好研究一下,後世如何做到的。

 百姓們更是激動搓手手。

 想著,玉米他們期待不了,但水稻和小麥可以期待一下。

 ……

 [說起李登海的出身,還真不是特別有權有勢。

 真要說,最初的他是個農民,還只是初中學歷。

 “1966年初中畢業後,我就回家務農了。”在一次的採訪中,他是這樣說的。

 但他卻是個好學的人,在家務農的那段時間,他時常圍著技術員請教問題,直到弄明白為止。

 幾年後,在1972年的一天,他作為農科積極分子,被派到山東掖縣種子站學習。

 在那次學習上,第一次接觸雜交玉米的李登海,從一份報告上看到,m國的一名農民創造了當年玉米最高的畝產量。

 那高達1250公斤的數字,讓李登海第一感覺,就是懷疑是不是印錯了。

 畢竟,山東地區當時的玉米畝產量也就100-200公斤。]

 各朝代眾人:!!!

 救命,這個劇本怎麼這麼熟悉。

 這不就是他們這個時期的畝產量,跟現代的畝產量的差距嗎。

 然後呢,然後呢?

 他們感覺自己好像在聽一個很傳奇的故事。

 有點遙遠,但又因為主人公的身份跟面對的環境都與他們相似。

 就莫名,非常有帶入感。

 ……

 [當時的李登海就在想,“m國農民能做到,中國農民也能做到。”

 豪言壯語立下,他也不是光說不練空把式,很快也開始他的學習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