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論那開掛一般的進步

 這下子,東漢之前,包括東漢自己,只覺得精神一振。

 他們就知道,只要耐心等待,一定能如願以償的得到好消息。

 西漢。

 劉啟想著,頗為滿意的摸了摸自家兒子的豬豬頭。

 忽略晚年莫名其妙發豬瘟這件事,這個兒子做的事情,還真是讓他越聽越滿意。

 不錯,是個好皇帝。

 就是對自己兒子也要好一點啊。

 再一次被父皇摸了一把,少年豬豬:……

 他已經不會再覺得莫名其妙了。

 八成是天幕又在自己不知道的時候,說到了他的什麼功績,讓父皇開心了吧。

 對於這些,他倒是沒什麼意見啦。

 但天幕以後能不能少說點他發豬瘟什麼的。

 也少叫他劉豬豬。

 他,有名字,叫劉徹。

 再叫,小心我黑化給你看!

 並不知道兒子在腦海中正在碎碎念什麼的劉啟,此刻摸著兒子的頭一搖一晃的,直把劉徹當成了個不倒翁玩。

 ……

 [在東漢時期,南陽太守發明了一種水利鼓風設備——水排。

 水排發現和應用,讓高爐中的溫度能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冶煉的效率也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圖紙我同樣放到天幕上了

 而西方國家直到12世紀才出現了水利鼓風設備。

 西周時期,我國擁有了冶煉生鐵的技術,生鐵的特點是堅硬、耐磨、鑄造性好,但脆,不能鍛壓。

 春秋戰國時代,又出現了冶煉熟鐵的方法。

 冶煉熟鐵時,是需要將溫度提到了1500多度,達到鐵的熔點使得鐵礦融化。

 這樣煉出來的鐵,相對柔軟,塑性好,可以拉成絲,但是硬度不夠。

 而到了兩漢時期,我國發明除了鍊鋼的方法,還有兩種。

 這樣煉出來的鋼,具有兩者共同的優點,不僅硬度強,且韌性好,是古代鑄造兵器的最佳材料。

 而三者最直觀的不同,便是所含碳量。

 生鐵的含碳量是較高的,超過了2%,熟鐵的含碳量則低於0.05%,而鋼的含碳量則介於兩者之間。

 而漢代的人們,恰恰就是從實踐中發現了這一點,從而發明出兩種鍊鋼方法。

 第一種是將生鐵中的碳排出,叫做脫碳鍊鋼法。

 第二種是在熟鐵中加入熱滲碳,以提高熟鐵的含碳量,使之成為鋼。

 總而言之,讓含碳量維持在一個恰當的區間,這便是能煉成鋼的秘訣。

 東漢時期,老祖宗們發現,在經歷過反覆的鍛打之後,就能使鐵獲得足夠的韌度和硬度,這便是許多人熟知的“百鍊鋼”技術。

 但無疑,這樣的制鋼費工費時,價格昂貴。

 咳,在這裡說一些題外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句話,“百鍊鋼化為繞指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