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時代之巔 作品

第1963章 暢遊園區


                 見到了老張,先詢問了暢遊在紐約總部的計劃。

  “差不多,可以實施。”張朝洋剛從美國回來,才睡了幾個小時,可能是沒休息好,聲音都有點啞,“不過跟設想的不太一樣。”

  周不器問:“哪不一樣?”

  張朝洋道:“曼哈頓那邊流行的密集型的商業區,站在這棟樓上,隨便一跳就跳到另一棟樓上了。你想打造低密度的那種互聯網總部園區,恐怕很難奏效。”

  周不器對此並不在乎,“那倒無所謂,總歸要劃出一塊屬於自己的地盤。”

  新時代的互聯網公司和傳統行業有著許多根本性的分歧,表現在方方面面,包括總部大樓也是。

  傳統公司的總部,一般都是高樓大廈,是很高很壯觀的商務寫字樓。最知名的就是當年的巨人集團了,要蓋一座高達70層的總部大廈,因為資金鍊斷裂,導致公司破產。

  互聯網科技公司不太一樣,一般沒有什麼高樓大廈,普遍都比較“矮”。

  最高也就是十幾層,普遍就是六七層的高度。

  因為樓層比較低,導致可用的辦公位比較少,一棟樓根本就不夠用,所以要規劃出一大片的總部園區,蓋上十幾二十棟樓。

  像微軟的總部,像一個小鎮似的,蓋了上百棟樓。

  每棟樓都不高。

  而且,密度很低,大樓和大樓之間間隔比較遠,種上許許多多的花草樹木,佔用了極大的面積。

  用傳統的眼光來看,這實在有點太浪費土地了。

  所以就出現了一個現象,傳統大公司的總部,一般都是在商業中心區,很氣派很恢弘,地理位置極好。

  互聯網公司的總部就很偏了,都在郊區選址。

  這也是沒辦法,中心區沒土地批給互聯網公司去浪費。

  這也是現在互聯網巨頭都會雲集在硅谷,卻不願意去紐約發展的原因之一。去紐約,就要去曼哈頓……可是曼哈頓地少公司多,就導致這裡成了全世界最大最密集的一個超大CBd。

  通過衛星圖片去看曼哈頓,密集恐懼症都能犯了。

  周不器幾次在紐約爭取,終於找到了一塊有機會運作的地盤,一座很大的航站樓,以及一大片可以商業地產開發的民用飛機場。

  航站樓是老建築,這種建築都承載著歷史呢,想推倒重建幾乎不可能,只能是內部翻新,改造成辦公區。

  後面那一片民用機場,可以推平後蓋新樓了。

  不過,花花草草就不必要了。

  要緊挨著蓋樓,最大限度地把土地資源利用好。

  張朝洋道:“預計可以新建4棟25-30層的寫字樓,加上航站樓的翻新,這個工程量可不小,還有飛機場地皮費用,預計總投入不會低於20億美元。”

  這麼大一筆錢,暢遊肯定出不起。

  把紫微星國際、spotify、奈飛都拉過來,也出不起。

  周不器道:“那就找合作伙伴一起開發吧,相當於股權融資。嗯……我在硅谷買了一隻足球隊,叫聖何塞地震,你知道吧?”

  “嗯。”

  “球隊正在啟動一個新球場計劃,球隊這邊幾乎不用花錢,從政府手裡申請一筆經費作為啟動資金,然後從商業市場中進行股權融資就行了,就把這個地產項目做起來了。”

  張朝洋一下就明白了這個意思,“把房地產當金融產品來運作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