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人 作品

第三十四章 考場多汗,良材兩棵

  十三位郎中是最有機會得到榮寵的人,一種競爭的情緒悄然展開。

  其實朱祐樘說得很對,戶部確實需要一定的專業技能,故而戶部侍郎一般都是從戶部主事升遷上來的。

  現在的十三位郎中,在排除二名關係戶外,其餘十一位郎中都是實打實的幹吏,都是有能力管理好一省財政。

  “一個古董商以五貫的價錢購入一件古玩,後以十貫的價格賣給顧客,顧客拿出一張百貫寶鈔,古董商到隔壁米行換得十張十貫寶鈔,找零九十貫,事後米行掌櫃上門言百貫假鈔,古董商損失幾何?”

  本來很多人都擔心皇上的題目過於簡單反映不出水平,但看到第一道算術題目的時候,頓時不由得傻眼了。

  這都是哪跟哪,世間竟然有如此要人命的題目,還讓不讓人活了?

  劉瑾站在前面觀察,發現皇上出的題目似乎真的難倒這幫自視甚高的戶部官員,心裡不免是沾沾自喜。

  跟自己的主子相比,這些菜雞簡直就是弱爆了,竟然還膽敢跟自己主子作對。

  廣東司郎中陳坤在幾經計算後,便是得出了答案,頓時笑得跟彌勒佛般。雖然不知道這般精妙的題目出自何處,但已然足夠淘汰一批人。

  在將正確的答案寫下後,他得意地吹乾筆跡,只是突然瞥見左側的死對頭司廣西司郎中劉忠動筆,心裡頓時便不美了。

  劉忠人如其名,奉行一個“忠”字,卻是唯一不參加戶部小動作的郎中。面對著這道刁鑽的題目,亦是按部就班地作答。

  只是在看到接下來題目的時候,亦是不由得暗暗嚥了咽吐沫,意識到此次的考試比想象中要複雜。

  “北宋神宗時期鹽稅年收入多少貫?本朝鹽稅全部折銀幾何?論兩朝鹽稅的利弊!”

  陳坤同樣開始翻看第二道題目,臉上同樣露出凝重的神色,但很快轉為釋然,當即動筆進行作答。

  有關宋朝的鹽稅情況,只需要翻開相關的記載,便能看到準確的數據,而最高記錄是6000萬貫,神宗時期保持在1200貫。

  本朝的鹽稅收入在早前或許很難計算,畢竟朝廷“開中法”並不用銀兩結算,但自從朝廷允許餘鹽折銀後,便已經可以進行計算了。

  由於朝廷定下的餘鹽折銀價格是“正鹽一引折銀七錢”,故而用這個價格乘以產量,便得到大明鹽稅收入的數額。

  “約一百二十萬兩?”

  劉忠通過計算得出了結果,看到僅是宋朝的十分之一,不由得倒吸一口涼氣。

  所幸,這僅僅只是一個假設,大祖制定的開中法不至於這麼愚蠢。

  開中法的本質是以運力換鹽引,即鹽商將十石米糧等物運到九邊的糧倉,大明朝廷便給予一張鹽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