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人 作品

第三百一十二章 磨刀霍霍向豬羊


                 這……

  在場的眾官員不由面面相覷,倒不是他們不想為帝國添磚加瓦,而是這幾乎是不可能解決的難題。

  可笑,還不打算放棄!

  刑部尚書何時新看來朱祐樘仍舊還想要增加財政收入,心裡頓時一陣發笑地道。

  “陛下,可還記得在潛邸之時,臣跟陛下說過何為輕稅賦嗎?”禮部右侍郎周經鄙夷地掃了一眼周圍人,顯得眾人皆醉唯我獨醒地望向閣樓上的朱祐樘道。

  周經是天順四年的進士,年紀輕輕便以庶吉士的身份進入翰林院,歷翰林侍讀、中允等職,更是一度進入東宮充當日講,即名義上的帝師。

  由於劉健在今年犯下政治錯誤而被朝廷罷官,禮部右侍郎丘濬接任劉健的位置,而周經則出任禮部右侍郎。

  終究不可能每個清流都天生想要跟皇帝唱反調,周經面對這一個表現自己的機會,亦想要彰顯自己的學識。

  咦?

  吏部尚書李裕等官員感受到周經此時是信心滿滿,不由地面面相覷,而後充滿不解地扭頭望向張經。

  朱祐樘其實沒有什麼印象,顯得不動聲色地詢問:“張師,難道太祖定下來的三十稅一還不是輕賦嗎?”

  “陛下,聖人主張薄賦斂,以什一之稅為薄賦之標準!太祖出身薄涼,故在位之時念民生之多艱,故以三十稅一為定製。然國朝至今,百姓已休養生息百餘年,今黃治急於水治,建州當興東北糧倉,諸事用度關係國盛,故臣以為可向百姓徵增之一二,便可令國帑充盈!”周經引用孔聖人的標準,顯得文縐縐地提議道。bookAbc.Cc

  這是加稅啊!

  吏部尚書李裕等官員聽了半天,終於反應過來。

  周經在這裡繞了半天,所謂解決大明財政的方法其實還是進行加稅,這是要效仿往朝向底層的百姓進行大抽血。

  話音剛落,工部尚書賈俊率先站出來列強反對:“三十稅一是祖制,而今百姓遠遠沒有富足,即便朝廷再需要錢亦不可向百姓徵收!一旦加稅,必會導致大明地方動盪,此策萬萬不可!”

  “片板不下海亦是祖制,但事實證明開通市舶以來,今國朝獲益良多。因時制宜方是良策,而今國朝為了更好地發展,加徵一二又何妨?”禮部右侍郎周經有著不錯的辯才,當即據理力爭地道。

  這……

  吏部尚書李裕等官員原本想要加入戰團,但聽到周經的論點後,亦是不得不認真地思考其中的利與弊。

  跟往朝單純追求解決財政不同,此次朝廷是為了治理黃河和開發建州的東北糧倉,若向百姓加徵或加派確實可以解決眼下的財政難題。

  “加徵加稅一事今後不得再提,只要朕在位一日,便永不加賦!”朱祐樘的臉色一正,公然表明態度道。

  其實他知道加徵加派確實可以解決眼下的財政問題,哪怕向國民每人徵收半兩銀子,那亦是一個恐怖的數字。

  為何很多史學家始終認為“明亡於嘉靖”,正是嘉靖為了修建承天皇宮等修築,不斷向底層的百姓加徵加派,從而慢慢喪失了群體的基礎。

  對當權者而言,半兩銀子是微不足道,但這半兩銀子可能是很多百姓的救命錢,亦或者會直接要了一些百姓的命。

  在這個時代,底層的百姓生活得很卑微,一劑藥便可以救活一個人,亦或者幾文錢便能讓一個人苟活下去。

  雖然看似此次徵收的理由很充分,畢竟是為了國朝的發展嘛!

  若是將建州打造成東北糧倉,不僅可以解決京城和邊軍的糧食問題,甚至可以廢掉每年吞掉百萬兩的漕運。

  但,這仍舊不能成為加徵加派的理由。

  朱祐樘的初衷是要帶領華夏走向富強,而不是為了走向富強而迫害底層百姓,這個做法無疑是本末倒置了。

  正是如此,不管周經說得再如何冠冕堂皇,但自己的初衷並沒有一絲絲動搖。

  “陛下聖明!”吏部尚書等官員聽到朱祐樘這般斬釘截鐵般表明立場,亦是恭恭敬敬地拱手大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