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人 作品

第三百九十二章 弘治要開啟貨幣戰爭

  按原來的歷史,華夏直到民國才能“改兩為元”。

  只是到了那個時候,華夏的財富早已經被洗劫一空,整個社會亦是積重難返。雖然華夏有了建立自己貨幣的意識,但奈何華夏成為了盤中餐。

  朱祐樘現在將“改兩為元”的舉措提前,不僅可以有效地避免海外白銀洗劫華夏的社會財富,而且還可以慢慢打造屬於華夏的新貨幣體系。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今想要打造信用貨幣體系其實不現實,百姓又怎麼可能一次次上當呢?

  朱祐樘知道要將華夏百姓放在首位,而不能用白紙便強硬地換掉百姓辛辛苦苦創造出來的社會財富,不然這個舉動跟日本和西方列強並無兩樣,所以此次給銀元同樣賦予跟實物掛鉤的功效。

  即擁有弘治四年的銀元或銀鈔,於弘治六年可以到皇家錢莊兌換等量的銀錠,如此便不存在僅是畫餅的問題。

  一個貨幣體系的形成,不能僅僅依靠王朝的強權,而是需要提供一定的實物擔保,這樣的貨幣體系才能得到全民的認可。

  若是計劃順利的話,日本的銀礦和美洲的銀礦將會歸為大明朝廷所有,而這些銀礦可以幫著朝朝廷輕鬆買下整個華夏的社會財富。

  朱祐樘知道單是講道理根本行不通,只有將源源不斷的白銀運回華夏,華夏的百姓才能真正知曉白銀的痛點。

  雖然並不準備全面禁止民間的銀兩交易,但朱祐樘擁有自己的絕對領域,亦是拋出一個條例:“各級衙門的雜稅今後不得再向百姓徵收碎銀或銀錠,當以朝廷所發行的銅錢和銀元為主。銅錢乃朝廷官方貨幣,今後不可重銀輕銅,以一千錢兌一兩銀元兌換,舊錢送回京城重鑄!”

  由此次京城的米價風波亦是可能看出,貨幣的要領在於流通。

  既然大明已經打定主意要打壓銀兩交易,那麼不能光靠口號,而是要拿出實際行動,從行為上扼制銀兩的流通屬性。

  先是以官方的態度不鼓勵銀兩交易,接著推出銀元取代銀兩,而後不接受白銀納稅,再通過海外白銀來掠奪社會財富,將來必定讓民間放棄銀兩這種不靠譜的官方貨幣。

  其實在這裡還有一個十分巧妙的手段,由於白銀的價值不斷走高,導致銅錢的價值持續走低,導致一兩白銀能換到的銅錢從一千文漲到兩千文。

  只是現在官方進行了干涉,強制讓一兩白銀等同於一千文銅錢。

  此舉既有利於銀元的推廣,同時變相扶正銅錢的地位,亦能讓更多的財富逗留在手持大量銅錢的百姓手中。

  《弘治貨幣新例》的三板斧,每一斧都落到銀本位的要害之處,正在根除華夏最大的頑疾之一。

  八月的京城,註定不會平靜。

  隨著《弘治貨幣新例》出臺,京城的米價終於出現了頹勢,要讓米價漲十倍的豪言壯語將成為一句空話。

  “布票有是有,但可不能是四錢了!”

  “我可以給你八錢,賣給我三張吧!”

  “我可以給你一兩,賣給我兩張吧!”

  ……

  雖然布票可以換到米票,但並不是人人都擁有布票。

  一些百姓為了解決自家的糧食危機,只好高價向持有者進行購買布票,但一些布票的持有者趁機坐地起價。

  其實不能算他們趁火打劫,畢竟跟漲十倍的米價相比,布票漲上兩三倍屬於很朋友的價格了。

  “我不要你們的銀兩!這樣吧,這張布票算借給你!等以後的米價下來了,或者你們明年的田產了糧食,亦或者你手裡有布票或米票,到時再將米還給我就行,如何?”劉英面對上前求購布票的街坊,顯得十分大度地道。

  她原本是地地道道的女織工,最先投身於皇家布行成為一名光榮的女織工,現在手裡擁有大量的布票。

  只是她並不喜歡佔其他人的便宜,亦或者對銀子並沒有過分熱衷,便是提出這一個相對合理的要求。

  “真的,那太感謝伱了!”原本打算前來購票的百姓聽到劉英竟然肯出借,當即便連連表示感謝。